【台灣醒報記者臧品安台北報導】台灣近來發生多起地震,17日晚間台南又發生3連震,對此,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18日表示,目前台南發生的地震都是小地震,不用太過擔心,但因從2018年9月以後至今年9月的有感地震次數與長期平均值相比偏低,代表板塊擠壓能量長期未能好好釋放,未來全台發生大地震風險高。
須留意六甲斷層
台南從從8月以來,已發生多起最大震度超過4以上的地震,且地震震央集中在六甲區和東山區,汪中和表示,目前台南發生的地震都是小地震,主要為釋放板塊擠壓的能量,不用太過擔心,但需要留意是否為大地震的前兆;由於六甲區和東山區附近斷層數量多,需要經過詳細觀測,才能判斷地震是否是受到六甲斷層的板塊運動影響。
汪中和指出,從氣象局發布的資料來看,這次震央位於六甲斷層西邊的斷層上,因地殼持續受到擠壓,未來是否會影響到六甲斷層還需要觀察,附近的新化斷層也需要注意;若六甲斷層活動,恐造成6至7級的大地震。
「除了1964年的白河大地震,過去台灣西南部還發生過多起強烈地震,包括新化地震、中埔地震等。」汪中和指出,台灣位於板塊擠壓的地質活動帶,因此地震發生頻繁,加上台南位於板塊擠壓應力最強軸線的南側,未來還是有可能持續出現地震。
發生大地震風險高
汪中和表示,從2009年1月迄今,全台一個月平均發生約57次有感地震,但據觀測結果,從2018年9月以後至今年9月的有感地震次數平均值為30.8,與長期平均值相比偏低,代表板塊擠壓能量長期未能好好釋放,未來全台發生大地震風險高,「其中以位於擠壓軸線兩側的風險最高。」
「先天地質條件讓台灣地震發生頻繁。」汪中和說,在大地震發生前,可能會出現小地震作為前兆,加上台灣近2年板塊擠壓能量未能好好釋放,未來台灣發生大地震風險很高,尤其以位於板塊擠壓應力最強軸線兩側的台灣中南部機率最高,而台北都會區因為人口最密集,加上位於活動斷層,且過去也曾發生過大地震,這兩地方須特別留意。
汪中和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震相關準備,例如準備好緊急避難包。他也建議,民眾可以從網路上下載防災手冊進行查閱,或上台灣抗震網,查詢地震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