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論壇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楊澍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我們今天要關心,離我們比較遠的地方-北極。北極最近有一個名詞叫做「新北極」,什麼叫做新北極,這新北極不是個地方,而是一種氣候狀況,先請汪教授分析,到底新北極是什麼?
新北極氣候
汪中和:新北極就在北極圈,北極圈經過氣候暖化的影響,它的氣候在改變,海洋裡面的海冰也在急速的變化,帶動了整個生態環境有劇烈變化,所以不管是在氣候、生態環境、海洋的流動,都跟過去有顯著的不同。
帶來這種氣候最重要的改變就是溫度急遽升高,海洋裡面的海冰在快速縮減,而過去以降雪為主的天氣型態,現在也慢慢轉變為降雨為主的氣候。所以不管是在大氣、在生態環境,北極現在都在轉型,跟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北極已經完全不同,所以學者給它一個新的名詞叫做「新北極」,地理位置其實還在同樣的地方。
問:原來,「新北極」是一個現象,是一個狀態。賈博士有沒有要補充的?
極端氣候的常態
賈新興:確實,這跟整個地球的暖化有關,因為地球的發燒產生一種新的氣候常態,什麼是常態呢?比如說,在地球發燒的影響之下,一些極端天氣的事件,發生的頻率或強度可能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舉例來說,像高溫事件的熱浪、森林野火的事件都會越來越多。這樣的氣候狀況跟以往過去二十年、三十年的氣候型態是非常不一樣,所以我們常常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稱它是一個新的氣候常態。
受到地球發燒的影響之下,北極以前長年低溫,冰雪覆蓋的氣候已經不復以往,而是變成現在受到暖化的影響,海冰融化的速度也會越來越明顯,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稱它是一個新北極。
問:剛剛賈博士提到,森林大火、乾旱、洪澇、這些氣候異常的現象,請問汪老師,不知道這是否跟新北極的形成有關?也就是北極的變化所造成的「蝴蝶效應」?
地球的天然冷凍庫
汪中和:北極的形成在地球歷史上,是從上新世時期開始距離現在大概有三百萬年,三百萬年形成以後,就跟在六百萬年以前形成的南極大陸,變成了我們地球的二個天然的冷凍庫,調節了我們地球不管是大氣或海洋的流動,讓地球開始進入了一個冰期-間冰期,循環變化的氣候型態。
所以北極是約制地球氣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調節力量,現在開始改變了。對於地球而言,不管是氣候與氣候帶來的極端變化,以及造成生態環境的改變都是息息相關,像骨牌一樣,都會連鎖啟動。所以北極的改變對地球環境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
問:剛剛兩位老師都提到海冰,海冰在過去我們都覺得會有相當厚的量,但是這些年來好像一直在減少,最低值低到374平方公里,創42年的衛星紀錄,海冰第2次降到四百萬平方公里以下,也就是海冰的面積、體積在消失,這當然也會影響到海冰反射的系統,會使得暖化變本加厲。
暖化的影響
汪中和:是。北極區跟南極大陸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大陸、一個是海洋,所以就稱為北冰洋。在大陸上面,全部都是冰雪覆蓋,所以全球90%的冰雪都在南極大陸,北極因為是北冰洋,所以它的低溫就讓北冰洋裡面的海水結冰就形成了海冰,而且是面積、體積都非常巨大的海冰,它就像海裡面的冰庫一樣。
由於暖化的關係,海水、大氣不斷在升溫,導致海冰的面積、體積都在快速的縮減,今年當然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里程碑,就是有衛星觀測以來,從1979年至今第二低,而且是第二次我們海冰的面積在夏天最小面積的時候,已經低到400萬平方公里以下。
過去衛星剛剛開始觀測的時候,夏天海冰最小的面積,大約還是在差不多700萬到900平方公里,現在已經幾乎消失了一半以上。所以我們知道對於北極來說,這個海冰,它本來就固有存在的,但是受到現在暖化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的減少,而且最終會消失。
問:那我們現在讀者大概有一個印象,就是所謂的「新北極」不是好事,而是一個環境受破壞的警訊。
地球溫度的調節器
賈新興:確實,我們常常說,發現了新大陸、新的事件,好像是形容比較好的事物。但是新北極則是相反的,就是說受到人為溫室氣體過多的排放,造成地球發燒所引起的,跟以前截然不同、新的氣候常態,而且不是好的。
那麼稍微再補充一下,其實南北兩極就有點像是我們地球溫度的調節器。我們可以想像地球發燒,讓南北極的冰融化之後,就好像我們這個冰箱的冷氣跑出來。跑出來之後,它可能就會往四面八方去流竄。
過去的研究也顯示,地球發燒讓極區,就是北極或南極溫度越來越高,所以形成這種「暖的極區、冷的大陸」,會影響大氣氣流的一個擺盪,把北極的冷空氣帶到一些中高緯度地區的國家,中高緯度的一些地方,相對變成容易出現一種極端冷的天氣型態。
所以新北極的出現,對我們天氣是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第一個要跟大家來作說明的。第二個,剛好前幾天是國際動物保護日,世界野生動物組織講到暖化對北極的生態影響會非常大。
北極熊、野狼很辛苦
一些極區的動物像北極熊,冬眠之後要出來覓食的時候,海冰變薄了,沒有辦法支撐他的重量。因為原先北極很冷,野狼沒辦法到那個地方去,現在變得越來越暖,也可能會讓所謂的機會性動物,如野狼跑到那個地方去,影響當地的生態系。
除此之外北極的結冰越來越少,我們也知道,北極是有很重要天然資源的地區,像石油的開採,天然氣的開採。也有可能會影響各國開採原油的區域會往北移,所以對環境是很大衝擊,而海冰變少的好處,最主要是對航運,歐亞海運的路線可能因為極區暖化而縮短航行時間。
本來從歐美要到亞洲,以前可能要三、四十天,可是因為北極的無冰暖化之後,航行的時間就變短,可能變成二十幾天。航運時間、貨運的時間會縮短,但整體來講新北極的負面效應,還是比較大。
問:好的,謝謝賈博士的分析。接著請教一下汪老師,您剛剛有特別提到說
北極有可能完全無冰。大概多久,會發生完全無冰的狀態?
逐漸消失的北冰洋
汪中和:北冰洋的衝擊現在已經越來越明顯,然後隨著暖化,夏季末的冰雪終有一天會消失。北冰洋過去是全年都有冰的,只是在每一年的春天三月的時候,它會長到最大,因為經過一個冬天的累積,它最大的時候概有16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
然後過了春分,太陽開始照到北極,有半年的日照,所以從三月到九月都是升溫,夏天就越來越小。到了九月秋分的時候,過去大概是900萬到700萬,現在我們就看它一直遞減,600、500、400,現在已經到300多萬平方公里,按照這樣子的一個趨勢。估計最晚不會超過2040年,北冰洋在夏季末,也就是九月中的時候,大概就看不到冰了。
但是新的一個估計還說,大概2030年就沒有了,距離我們現在非常的近;沒有海冰是說,整個夏季末海冰的面積,會低於100萬平方公里,現在只有三百多萬,所以是非常非常的快速。所以我們估計,十年、二十年之內,北冰洋的夏天就會沒有冰,冬天還是會有。但是夏天沒有冰的話,帶來的衝擊就是非常的可怕了。
問:剛剛賈博士已經提到,對動物影響是很大的,當地人都這樣講,北極可能換一批動物,不能適應暖化的動物就走了、消失了,新的動物又產生了。
最後談一下,大家最關心怎樣能夠阻止新北極對氣候造成的傷害。當然,我想我們的結論都是剛剛提到的暖化,但我們如何能夠採取一些行動,讓溫室氣體效應的排放能夠減少。
碳捕捉跟碳封存
賈新興:確實,其實就是因為過多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暖化,雖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是唯一的辦法,這是第一隻箭。剛好國際能源組織有又提出另外一個看法,我們除了在新能源、綠能的積極發展以外,另外一隻箭,我覺得蠻重要的應該就是我們在科學、技術上,所謂碳捕捉跟碳封存的技術,其實都要並進才有辦法。
就是這兩隻箭,綠能跟碳捕捉、碳封存,這個技術的開發跟發展,才能夠有效地去遏止溫室氣體排放,為什麼?因為第一個我們現在整個能源發展的策略實在太慢、來不及。
所以除了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要把過去我們排放到大氣,或是在這自然界當中,這些溫室氣體要利用一些技術把它捕捉、封存才有辦法。這兩支箭要同時並進,才有辦法去達到真的讓地球發燒減緩最重要的兩個策略。
問:所以人類造成的問題要去收拾,很辛苦,請汪老師也作一個結論。
防患未然
汪中和:我的結論是說,北冰洋的消失就像鐵達尼號一定會撞上冰山一樣,這個結局當然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它撞上冰山的程度的高與低,就看現在能不能轉彎。如果能夠調整航向,將來撞上冰川的那種程度會減輕,受到的傷害會減小。我們今天就要避免暖化。
剛剛賈老師有說了,節能減碳是唯一的解方。另外,我們還要做好防災調適,也就是要把救生艇準備好,一旦撞上的時候,我們有足夠的救生艇,讓大家可以逃命,可以保全我們自己。
問:好,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提供精彩的意見。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未來的世界正在往我們所不樂見、悲觀的情況發展,所以大家一定要早一點未雨綢繆,我們節目就到這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