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加上秋冬來臨之際疫情可能再度復燃威脅之下,觀光相關產業包括:飯店、航空公司、旅行社、租賃汽車業等是首當其衝的對象,許多業者普遍認為疫情衝擊遠較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更全面、更深遠,甚至不少專家指出兩年之內觀光產業難以復甦、再現春天。
補貼觀光業不夠
此一情勢之下,讓觀光相關產業的業者經營體質受到嚴峻考驗,尤其「財務結構」良好與否,已成為其持續存活的關鍵。台灣亦不例外,政府為能挽救觀光相關產業及陷入困境業者,除了透過《紓困特別條例》編列觀光產業復甦與振興計畫經費,希望針對國內觀光資源進行完善規劃之外,最為特別的是,持續實施紓困業者、補貼國內旅行措施,藉此協助觀光相關產業擺脫經營困境。
雖我們肯定政府協助觀光產業升級轉型作為,但卻又認為不能以紓困、補貼為理由成為撒幣常態之外,必須珍惜民脂民膏,甚至更進一步昇華藉此重建產業體質。
亟待重建體質
其實,檢視過去四年以來,政府為能促進觀光產業發展,達到國際觀光客源倍增,已經不計成本針對觀光產業進行許多紓困、輔導、補貼、救助等措施,可以發現其成效「有目共睹」。
在基本上,任何企業經營體質,如果缺乏承受短期外在衝擊因應條件,是否值得撒幣浪費民脂民進行搶救,必須再行深思。亦即在選擇紓困、補貼企業對象上,與其毫無選擇讓少數苟延殘喘、難以為繼的企業作為「填補虧損」,最後可能形成呆帳成為全體民眾負擔,不如透過融資協助、租稅優惠措施,提供經營體質良好與競爭條件較佳業者度過難關。因此,面對疫情可能持續延燒之下,應該藉此汰弱留強、徹底整頓,始為良策。
提高人文附加價值
誠如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9月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旅遊產業競爭力報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顯示,台灣整體競爭力排名37名,比較2017年退步7名,是東亞地區跌幅最大的國家。探究其退步癥結,除了長期忽略的觀光產業價值所在,包括自然資源保護不力、人文附加價值薄弱之外,其癥結是在觀光相關產業廠商體質,例如旅遊品質欠佳、觀光建設不足。
整體而言,面對疫情難以掌握之下,政府若要協助觀光產業度過難關,並非僅有採取紓困、補貼等傳統紓困作法,而是在促進「觀光升級與轉型」計畫上以宏觀的視野與格局,除了加強觀光硬體基礎建設之外,加強重建台灣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產,同時提升觀光相關產業服務品質,協助觀光產業在疫情緩和後再度吸引國際旅客來台,再替觀光產業開創更無限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