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浪潮競爭丕變 產業著眼虛擬經濟

祝潤霖 2020/09/15 17:44 點閱 5487 次
數位化及連網是數位技術應用的前提,也是數位轉型的基礎。(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數位化及連網是數位技術應用的前提,也是數位轉型的基礎。(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過去台灣重視硬體、代工製造,輕視軟體服務、品牌通路,後疫情時代勢必要面臨轉型!」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李世光15日指出,疫情衝擊產業型態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未來虛擬經濟將超越實體製造業,單打獨鬥的產業生態也將過時,共創共榮的服務導向才是布局的趨勢。

未來快魚吃慢魚

「人們生活習慣受疫情轉變非常巨大,連總統接見外賓也改為碰肘而不握手。」前經濟部長李世光在第255次「公亮紀念講座」中說,疫情衝擊也迫使消費型態改變,鼎泰豐原本1年能賣上千萬個小籠包,但現在外國觀光客不能來台灣玩,「連中、美的消費能力都大幅衰減,全球消費力下降必然影響到生產端。」

李世光指出,與此同時,遠距控制與維運技術對應在發展,這需要更為穩定、安全、不間斷的網路通訊服務,也會催促5G、區塊鏈、資訊安全等產業升級。「誠如前洲際酒店集團資訊長Eric Pearson所說,『未來的世界將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網路資料量大幅增加下,AI及雲端等科技也價值倍增。

實體經濟轉型虛擬

「數位化及連網是數位技術應用的前提,也是數位轉型的基礎。」李世光舉例,IBM最初做時鐘、打字機跟打卡鐘,後來商業模式大轉型變成賣電腦;30年來產業幾經變化,從PC到網際網路、從行動到雲端到共享經濟,競爭對手不僅是行業內,很可能是其他產業的巨頭公司,新進入者的不同玩法已徹底改變市場規則。

李世光指出,數位轉型可分產業及社會面,前者著重企業的商業利益,後者則是透過效率提升及減少意外,提升社會及環境品質。有段時間網路都說「長尾」很重要,但與客製化的碎片市場相較,很多人回頭重視企業主導的規模經濟,「先產再銷的B2C結構VS先銷再產的C2B結構,都有機會達成無國界數位經濟。」

「有調查顯示,遊戲主機的玩家都不吃飯,而喝能量飲,業者從而發想可從主機平台自己販賣能量飲並發廣告。」李世光強調,數位經濟浪潮下的產業競爭前所未見,客戶需求遽變,新興技術出現帶來各式數據擴增,也把競爭關係重塑。「過去台灣重硬體、代工製造,未來勢必要朝向品牌通路及共享經濟來投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