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儒集》中美新冷戰正酣 台灣迎來挑戰與契機

白丁 2020/08/25 14:25 點閱 2324 次

中美科技、貿易大戰,台灣身處兩強之中,有機會,也有挑戰,政府應積極協助企業升級轉型,加速扶植新創產業誕生,為台灣開創新生機。

美「去中化」的衝擊

最近台海兩岸產業快速變動,消長之間,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已在快速因應美國施加的各種壓力。8月18日機殼大廠可成宣布,將把中國的兩間公司可勝、可利科技,以新台幣420億元,股權全部賣給中國的藍思科技,可成營收將年減40%,等同完全退出蘋果手機供應鏈。

7月17日,緯創將旗下組裝iPhone 的中國昆山廠,賣給有「小鴻海」之稱的陸廠立訊,直接威脅鴻海、和碩兩大公司及各大供應鏈廠商未來生存發展,等同宣佈蘋果訂單即將轉向紅色供應鏈。這樣的發展趨勢可以充分理解,因為川普高唱「去中化」,要求各大企業回美生產。

中國有樣學樣力倡「去美化」,並且要求各大消費品生產回祖國,蘋果訂單轉向可以預見,但是也直接衝擊台灣企業的生存,不容忽視。

反向投資找商機

商人無祖國,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不到一週,緯創、和碩竟然同一天發布訊息,分別投資126億元,以每股25元,反向投資自己的「敵人」立訊,跌破眾人眼鏡。商人的思考邏輯果真不同常人。不過內行人分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把淨利率只有0.2%的工廠,轉換成現金,另找商機,何嘗不是轉機?

最近美國又嚴格限制把含美技術晶片轉售華為的容忍度降至0,瞬間立即衝擊聯發科及其供應鏈,台灣一堆半導體及週邊產業股價隨著聯發科立即反轉下挫,同時又接到華為取消訂單通知,怎麼可能不受連累?台灣上市櫃公司市值竟然因此蒸發1.3兆元新台幣,影響不能謂之不大。

包括鴻海大企業在內,都深刻體會危機已經迫在眉睫,除積極開發印度電子產品代工機會,也在力求轉型,像鴻海投資10億元研發馬桶,局外人不明所以,原來他是想藉此發展生醫馬桶,每天藉著個人排泄物,順便就做好體檢工作,創意十足,如果一旦成功量產,商機無限。

培植新創產業

台灣人民勤奮努力,人力素質又高,多年來在海外賺了不少錢,據非正式統計,滯留海外資金高達50兆元新台幣,如今這些資金陸續匯回,僅僅是九牛一毛,就已經炒翻股市及房地產,未來政府如何妥善誘導游資,協助台灣做好產業轉型,例如培養獨角獸、生技、AI、5G、科技金融、醫療、資訊軟體等新創產業,才能為台灣及年輕世代,創造更佳未來。

政府常常發表各項宏偉的口號,但是人民卻見不到具體的規劃及成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趕快拿出具體的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