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分析的口吻解剖笑話的結構,從零開始教你如何將乏善可陳的「事件」化做天馬行空的「笑話」,透過整本書的訓練,你可以學到如何將一個話題推出喜劇層面上的深度與廣度,然後找到許多不同詮釋同一個笑話的角度。
例如書中關於「視角」的寫作訓練,能讓一個笑話變成多種面向的爭論,畫龍點睛地讓原本七十分的笑話變成九十分。
喜劇不是胡鬧,它不會比任何表演藝術淺薄,有系統地研究它可能比倚靠本能寫作來得有「笑」率,這本書就是你在喜劇界打滾的生命線、張老師,當你在午夜夢迴困擾於靈感沒來敲門時,不妨好好用功研讀一下,透過大師的思維重整你的大腦喜劇迴路。
什麼是笑話?問得好!大多數人會把笑話定義為讓人發笑的話或事。這個定義雖然正確,但並沒有真正說明什麼是笑話,只是描述了應有的效果。如果同一個笑話,有時候講出來會讓大家爆笑,但有時候又會很冷場,那麼它還是一個笑話嗎?
是否引人發笑通常是識別笑話的標準。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習於藉由一些特定、固有的結構來作出判斷。可惜的是,還沒有人把笑話的結構清晰地表達出來,但這將成為過去。
預期和意外
鋪陳和笑點與預期和意外直接相關。鋪陳是如何讓你產生預期的,並在接下來製造意外。重點在於,笑話要有效果,必須能讓人感到意外,如果不能先形成預期就不可能產生意外。
這就是笑話所做的事:讓人預期一件事情,然後用另外一件事情製造意外。所以,以下是修正後的定義。
鋪陳製造預期,笑點揭露意外。
笑話的原理
知道了鋪陳和笑點會創造預期和意外,但他們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在1985年10月份的《今日心理學》雜誌中一篇題為〈笑話〉的文章裡,作者維克托•拉斯金提到「基於劇本的語義學幽默理論」,根據該理論「句子笑話」有兩個劇本。
但因為它是一種語義學理論,僅限應用於詞語及其含義,無法全面應用於肢體喜劇和非語言喜劇。我將拉斯金的術語「劇本」改為「故事」,這樣即可把他的理論應用於所有幽默形式,而不僅僅是笑話。透過拉斯金的理論,我發現了笑話結構的第一部分,並由此推演出笑話圖解。
笑話需兩條故事線
聽笑話時,笑話的鋪陳部分在我們的腦海中創造「故事一」,讓我們產生預期,之後笑點用合乎情理而且是預期之外的「故事二」製造意外。
鋪陳創造了故事一:「一個男人因為想他的老婆,所以感到很難過。」我們期待故事會順著這個主題往下走,因此當笑點呈現第二個故事時我們會感到意外:「一個男人很傷心,因為他想念他的狗。」
如果笑話沒有兩條故事線,第二條故事線沒有因意外產生笑點,那就只是個單一故事,而不是笑話。例如: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多麼希望她能對我保持忠誠。
這並不能算是笑話。開始時說一個男人想老婆,結束時也在說同一件事。沒有故事二,就沒有意外,沒有意外就不是笑話。
鋪陳和故事一
故事一和鋪陳有什麼區別呢?事實上,在笑話結構中,這兩個元素有不同的功能。作為笑話的第一部分,鋪陳是讓觀眾產生預期的話語或動作,僅此而已。而故事一是以鋪陳為基礎,由觀眾想像出來的、符合預期的具體情境,用我學生的段子解釋一下:昨天我不小心開車撞到一個小孩。幸好並不嚴重―沒有人看見我。
當安東尼說:「昨天我不小心開車撞到一個小孩。幸好並不嚴重―」時,這句話僅僅是鋪陳,觀眾聽到鋪陳會想像一個更為具體的故事一。
這個更具體的故事是在所鋪陳資訊的基礎上,透過「假設」建構而來。「假設」能夠讓我們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多少釐清狀況,根據生活經驗,我們會不斷作出這種猜測。因此,故事一自然會比鋪陳包含更多的資訊。
笑點和故事二
笑點和故事二的關係類似於鋪陳和故事一的關係。作為笑話的第二部分,笑點是讓觀眾意外的話語或動作,根據笑點,觀眾會想像一個更為具體的故事二。故事二與鋪陳相呼應,但又打破預期。
同樣,故事二是比笑點要詳細很多的情境。你的版本可能略有不同,但故事的核心基本一致。我想要強調的是,笑話包含的資訊比鋪陳和笑點的字面意思要多得多,而且是我們假設出來的。
什麼是假設?抱歉,我假設你知道。「假設」可以是基於想當然、推測、猜想、預測、理論總結、固有習慣得來的任何想法。
什麼是假設?
任何你無法看到、聽到、碰到、嚐到、聞到的東西都以假設的形式存在。它們有可能確實存在,但你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而是「假設」。我們之所以做假設,是因為人類有一種深層的需求,想要把事情弄明白。如果有事情不明白,我們會補充資訊來理清頭緒,且基於過去的經驗做出假設。
以這本書為例,基於過去的經驗你知道這是一本書,而你已經被自己的對書的概念限制住了,所以在讀這一頁時,你就無法閱讀其他頁。這講起來有些複雜,本來就不可能無時無刻感受所有事物,但正因你心中有書的範本,所以你「假設」內容不會結束在這一頁;你「假設」內容是用中文寫的;你「假設」閱讀的方向是由上到下、由右到左;你「假設」自己無法馬上得知書中的所有內容。
做假設並不是壞事。事實上,它完全有必要。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假設」,你走樓梯的時候就得非常小心地測試每一步,看看樓梯到底能不能承載你的重量;你得確認每樣東西的背面,保證它有「背面」;你得經常照鏡子來確定你「仍然」是個人類;你每年得打電話給國稅局,確定他們是否還要收你的稅
我們的視角會限制直接接收到的資訊,我們會用假設填補空隙,並因假設之外的東西而感到意外,這是笑話背後的心理機制。
笑話結構三大機制
目標假設與再解讀:對同一件事情的兩種解讀。笑話結構的前兩大機制是目標假設和再解讀,兩者互相關聯,目標假設是故事一的關鍵要素,再解讀是故事二的關鍵要素。之所以「互相關聯」,是因為它們各自代表了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讀,目標假設是預期解讀,而再解讀是意外解讀。
目標假設:帶鋪陳的笑話。前面討論過,觀眾看到或聽到鋪陳時會透過各種假設來創造故事一。而其中一個假設會成為目標假設。目標假設和其他假設的區別在於它符合兩個獨特標準。
目標假設是用來創造故事一的關鍵假設。在用來想像故事的所有假設中,有個關鍵假設賦予了故事一特定的意義。如果沒有做出這個關鍵假設,觀眾會想像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而不是讓笑話有效果所需要的故事。
目標假設是直接被笑點打破的假設。每個帶鋪陳的笑話都會讓觀眾透過假設想像出故事一,然後笑點揭露始料未及的故事二,以此打破關鍵假設而給觀眾帶來意外。例如,上面的笑話中,透過鋪陳做出了各種假設,但只有目標假設,即「最好的朋友是男人」會被笑點「多麼希望這隻狗對我能忠誠一點!」直接打破。
再解讀
再解讀:帶著笑點的笑話。我們知道當觀眾通過假設創作故事一時,鋪陳建立了預期;笑點打破關鍵假設(目標假設)並呈現故事二。笑點通過對鋪陳元素的意外解讀而產生。我們把這種意外解讀稱為「再解讀」,再解讀必須遵守下面的兩條規則:
再解讀是對基於對笑點和故事二產生的想法。就像目標假設創造了故事一那樣,再解讀創造了故事二。如下面這個笑話:我爺爺是在睡眠中安詳地走的。但當時坐在他公車上的孩子們卻嚇得叫個不停。
再解讀是他睡在公車方向盤上,故事二是爺爺死於車禍,因為他在開車時睡著了,車上的孩子們嚇得叫個不停。這些資訊是通過笑點「但當時坐在他公車上的孩子們卻嚇得叫個不停」傳達出來的。
再解讀是對觀眾做出目標假設的鋪陳和所分享資訊的意外解讀。在鋪陳中,觀眾針對某個資訊做出目標假設。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鋪陳「最好的朋友」是讓觀眾做出目標假設的資訊―「最好的朋友是個男人」。
對同一件事情的兩種解讀對笑話的效果來說非常重要。笑點引發再解讀時,使觀眾得出一種與鋪陳資訊相呼應卻又意外的解讀,因此重新審視自己的假設,發現有誤,從而打破目標假設。
《喜劇大師的13堂幽默課》
作者:葛瑞格‧迪恩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