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疫情衝擊各國就業市場,迫使外籍勞工紛紛離出走。由於疫情,各國嚴格管控出入境甚至鎖國,因此流通各國的外籍勞工紛紛被迫回到自己的國家,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日本、中國、英國等,外籍勞工出走潮創下高峰。媒體分析,若外籍勞工流失過於嚴重,可能會導致本國人力出現缺口。
《Quartz》報導,以美國為例,外籍勞工(無論基層或高階白領)人數自1月開始就不斷下降,甚至在6到7月之間創下20年來的新低。撇除遊客,國際學生、勞工、綠卡持有者在1月時約佔全美人口的6.8%,到7月時只剩下6.2%,其中不乏因為失業無法延續工簽的高階白領,以及因為校園關閉被迫回家的學生,而這批人何時能歸來還是個問題。
在日本因為疫情的關係,已有41萬名外籍勞工離開。據統計,日本約有17%的人口非本國籍,加上日本人口持續老化,因此急需外籍勞工來填補勞動力漏洞。勞工的出走也和失業率高漲有關,加上國際學生無法進校園而回國。根據歷史資料,上一次日本出現大量外籍勞工出走是在2011年的福岡核災。
在中國,根據廣州(繼上海與北京後,為全中國外籍人口第三高的省份)的報告,光是在4月初已經累積失去3萬多名外國籍人士,包括短居學生、勞工等,分析報告認為,除了因為疫情爆發早加上後期中國入境管控嚴格,讓學生和高階勞工無法回來,基層勞工則是受到失業影響。
在英國,疫情讓4月的入境人數一度跌到零,且因為疫情打亂移民行政作業,許多勞工拿不到工作簽證延期或者相關失業補助,只好無奈離開英國,而留學生、長居當地的外籍人士也紛紛因為校園和公司關閉,先行離開回到自己的國家。
《經濟時報》報導,若外籍人士持續離開,並且短時間難以回來,對就業市場和經濟都是衝擊。基層工作損失人力,學校損失國際學生的豐厚收入,企業損失外籍人才,雖然短期內遏止病毒擴散,長期卻弊大於利。而對於外籍勞工認為,失業領不到補助,加上疫情間排外情緒高漲,也成了不得不離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