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場描寫彗星碎片肆虐地球的末日電影,旋即在一位香港好友的臉書上看到他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每一次見面,都可能是最後一面。每一次聚餐,都可能是最後一餐。」一種「末世感覺」頓時撲面而來。
末日災難片分三類
細數一下過去推出公映過的末日災難電影,總數當在百部以上,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天災型--大地震、大海嘯、火山大爆發、彗星撞地球等等;2.人禍型--病毒或瘟疫大流行、怪獸異變反撲人類、核子戰爭等等;3.外星人侵略地球型。本文聚焦介紹幾部著名的彗星撞地球類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按圖索驥。
流星劃過天際,隕石碎片散落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偶有小隕石撞擊到地球表面,那是天文常態,不足為患,一般人也沒有特別關注。
直到20世紀末的1998年,好萊塢大片廠接連推出兩部性質類似的末日災難片《世界末日》(Armageddon)和《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才廣泛的炒熱了這個話題。《世》片描述美國太空總署發現一顆大隕石正朝地球方向而來,將在18天之內撞上地球,遂派遣鑽油工人在隕石上鑽井並炸毀它。
這是個典型的美式英雄故事,從導演麥可貝和男主角布魯斯威利組合可以猜想到本片充滿放煙火般的燦爛特效,觀眾不會從寫實的角度去看待它。
米米利達執導和勞勃杜瓦主演的《彗》片則不同,它描述一支經過特殊訓練的太空人在彗星上設置核彈,藉爆炸的力量使彗星轉向,以避免地球災難的發生,但彗星分成大小兩塊後仍舊朝地球飛來,人人面臨生存考驗,陷入一片混亂,美國政府特意建造了一個如同諾亞方舟的地下掩體以保存物種並延續人類文明。
家庭是核心價值
本片的敘事風格比較寫實,當年的確引起了一些比較嚴肅的討論。而今年剛在台上映的《天劫倒數》(Greenland),則把地球將遭隕石毀滅的危機弄得更切身,人類已無能力對抗那些一陣又一陣落下來的大小彗星碎片,能夠做的只是全力逃命,而美國政府的對策是挑選各行業的精英送進格陵蘭的地下庇護所,讓他們擔負劫後重建地球的大任。
至於根據瑪雅末日預言拍攝的《2012》,講太陽爆發導致地球核心的加熱,整個地表板塊將全部崩潰。八國峰會的元首一致決定在西藏高山上建築諾亞方舟,約翰庫薩克飾演的美國科幻小說家意外得知末日訊息,也是拼了命帶著家人逃向方舟,「家庭價值」始終是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核心價值觀。
末日電影警世預言
以前看《世界末日》這種科幻類型的災難片,觀眾大多抱著好玩的心情隔岸觀火,認為那只是胡謅的戲劇故事,不可能真的發生在這個地球上。然而,如今正在肆虐全球的大瘟疫已經超過了百年前西班牙流感的規模,持續了大半年仍在疫情節節升高,看不到盡頭。
那麼像《彗星撞地球》這類末日電影就不再只是危言聳聽、販賣恐懼的娛樂商品,而變成了一種具憂患意識的「警世預言」,聰明人或許可以從其中學到一點應對災難的常識,起碼也可以先做好迎接末日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