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情緒練習》

醒報編輯部 2020/08/11 07:58 點閱 19231 次

在養育孩子的日常中,偶爾會有耐心達到極限的情況──再貼心乖巧的孩子,也會有不想配合行程或違背父母意思、堅持己見、一意孤行的時候。而明明深愛著孩子,面對倔強不配合的情況,常會感到無力、怒氣衝天、暴躁,並視孩子為問題的來源。

但你知道嗎?孩子的行為只是觸發爸媽抓狂的表面原因,真正的關鍵,在於「大人自己對憤怒情緒的掌控」!每個媽媽都知道,面對孩子不配合、搗蛋的情況,在壓力下爆發的情緒風暴有多可怕──那理智線斷掉的瞬間,而當下憤怒的情緒過去,理智清醒之後,又會陷入懊悔自責的漩渦,更必須努力修復親子關係。

其實,只要我們能關注自己、正確控制思緒與情緒,就能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學習如何冷靜面對情緒崩潰的時刻,建立良好的連結,用智慧愛孩子,成為更好的媽媽。

一位婦人胸前抱著一名嬰兒,她說: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紀伯倫告訴她: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對於自身的渴望。他們藉由你們來到世上,但不是因你們而來。即便他們就在你們的身邊,仍然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你們的愛,卻不能教他們怎麼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

你們可以提供他們棲身的處所,卻無法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某處,一個你們無法尋獲,連作夢也想不到的地方。你們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不強求他們和你們做同樣的事。因為生命無法重來,更無法倒退。

你們就像弓,孩子們就是有生命的箭,被你射向前方。弓箭手望著遙遠的箭靶,用盡全力拉開弓弦,期盼他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就愉悅地讓弓箭手將你們彎曲吧!因為他喜歡飛揚在空中的箭,也愛堅定不移的弓。 ──《先知》卡里.紀伯倫

多麼美好動人、充滿詩意的文字啊,我們都不禁欣喜地附和:「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不過,回到現實層面:那些情緒是怎麼一回事?你該拿他們怎麼辦呢?怎麼做才能跟情緒共處?

和情緒打交道

你捫心自問,面對這些情緒,你曾做過哪些努力,一直以來又做了哪些事?我們既可介紹一系列的方法,像是能活用的技巧、方法,或是給一張流程圖,你就能暢行無阻從A走到B,一切看起來都完美。我們更可以在這本書裡提供一些簡單的解決之道,而且人人都適用。但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你在網路上找到許多面對壓力時的解決方法。舉例來說:當你忍不住想破口大罵的時候──這原本就是一種「本能」,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在生氣──可以從一數到五或十。如果這種方法真的有效的話,你就能在當下感受到自己正在生氣,然後「收斂」情緒,不受它的影響,能這麼做當然很好。

那真要恭喜你了,我們還沒遇過這樣的媽媽呢!反而在實務上,我們所遇見的媽媽們都費盡心力,卻覺得自己徹底失敗,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那樣。他們覺得這些建議聽起來簡單易懂,卻無法付諸實行;而且,他們也不曉得,在被情緒淹沒之前,心中的不滿又是從何而來。可能是他們根本不知不覺,也或者心知肚明。可能性太多了!

身為媽媽,你也可以運用方才的數數方法。當你感到心裡怒氣翻騰時,就和它迎面對戰,這也很好。但是,從這個經驗看來,大多數這麼做的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到數數上,並沒有關注自己身體的感受。這種做法是在逃避問題,結果問題一樣無解:原先你用發脾氣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你內心的不滿,現在反而改用數數了。

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這兩種無意義的方式也不能解決你的情緒問題,你依舊會生氣或繼續逃避問題,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問題的徵結點。你還是沒學會慢慢和自己的情緒打交道,也不懂得好好地去觀察──憤怒想告訴你的話。你自然也無法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怎麼面對情緒──他們只能像你一樣把情緒推到一旁。

更有意識地生活

我們相信,好好認識自己,不斷與自己的身體、感受及意念對話,採取適合自己的改變方法,就能維持自在的生活,當然心情也會開朗許多。是該盤點內心裡的「庫存」了──長年積累下來的情緒倉庫。不光是稍微調整一下位置或是丟棄無關痛癢的東西,而是徹底大掃除。

因為,倉庫裡的有些東西可能早就不知放到哪兒去,有些已經擺得東倒西歪。好好地打掃,我們才會懂得和自己相處,不再破口大罵,或是選擇用毫無章法的步驟去面對不舒服的情緒。

即使我們無法窺見內心倉庫裡每個幽暗之處──畢竟在辛苦育兒生活當中,有些芝麻小事並不值得一提──這麼做仍有它的用處,就是在我們感到人生停滯不前時,清除阻礙我們前進的陳年雜物。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找到改變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我們恐怕要讓你失望了。

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或許他不會總是照著你的期許去做,事物的本質本不該是如此。連我們大人都必須不斷地轉變,持續地進步,這就是以身作則。意識到父母的職責會帶領你更加認識自己,不會讓孩子離你更遠。

孩子不是所有物

當孩子踏入我們的生命時,也隨即開啟了父母的教養人生。我們會經歷無數的情況,我們會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情懷之間糾結。怎麼做?怎麼決定?什麼是當下最「正確」的作法?必須做什麼?應該做哪些?什麼事可以做──還有不可以做?

這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你的孩子不是「迷你的你」,他不是縮小版的爸爸或媽媽,而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和個人性格的獨立個體。所以,也就是你個人,要能區分出你和你的孩子──或是每一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

孩子不屬於我們個人!他們也不歸我們所有。如果我們打從內心能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就能陪著孩子,發掘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用我們自以為的方式,讓孩子照著我們所要的方向去走,或是順著我們的心意去做。

多數的家長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即使我們深信,某些家長其實沒有察覺到這件事,我們在此還是要對他們說出我們真正的想法。請家長們仔細想想:當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給孩子(我們自認為)最好的,我們會不會就在這個過程當中顧此失彼呢?像是孩子有權利做他自己,成為他自己想變成的人,以適合他個性和想法的方式來生活。

情緒控制操之在己

想要用愛和智慧陪伴孩子走他們的路,做父母的一定把自己隱藏起來,否則我們會變得無所不在。不這麼做又要怎麼去改變,去實現陪伴孩子及建立成功的親子關係呢?更不用說放手開始了。唯有做父母的認清,實際上阻礙自己的人或事,才讓你無法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及愛孩子,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我們好好地檢視,你的壓力來源和耗費你許多精神的事情。不過,我們要先提醒你一件最基本原則:你的日子好與壞,你面對壓力時的表現,這些都和孩子無關。因為當你在思考壓力來源的時候,或許會因此馬上想起,孩子把廚房弄得像打仗過後一樣的混亂、昨天你又再一次花了兩個小時陪睡,或是他們把一整瓶身體乳液抹在客廳的地板上⋯⋯這些事都讓你忍無可忍,但「要不要生氣」卻是操之在你。

身為母親,你的任務不是改變孩子,讓他們符合你的標準。那麼我們到底要觀察什麼?要怎麼執行?要注意哪些事?例如:你疼愛小孩的方式嗎?還是你對於幸福及「乖乖聽話」的想像?你對於自己還有其他人的要求,對於成功的定義、對於工作、時間安排或是你的人際關係呢?

如果要讓你不再被壓得喘不過氣,具體的改變作法又是什麼?你一定要履行堆得像山一般高的責任與義務嗎?你非得這麼做不可嗎?你可以一手包辦所有的事,你花費許多的心力處理每一件任務,以致於到最後連一丁點兒力氣都不剩。下回遇上孩子發脾氣時,自然也無法冷靜下來。

結果,蚊子依舊還是蚊子,不會變成一隻大象。除了你眼前所見的以外,還有對不確定事情的恐懼會伴隨而來,你可以害怕,但不該受到它的控制。

關注需求

我們都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改變每一件事,但能做的卻不少。那些(暫時)解決不了的情況,你可以抱持著:「好吧,那就這樣!我現在就來處理!」你了然於心接受這些挑戰。

要懂得過生活,尤其不能忘記一個問題,而且要不斷問自己:你想要怎麼生活?要能真心且沉著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的自我意識,早在兒童時期開始就逐漸被消磨殆盡。並不是有人惡意這麼做,或許是數十年來的一貫教養方式所致。

我們希望身為媽媽的你,去找回你的需求,同時也關注孩子的所需。「關注需求」,並不是說你總是不在乎孩子或者別人想要什麼,這裡是指,即使面對你原先不認同的事,你也能包容、接納,也就是不去設限。

《媽媽的情緒練習》簡介
作者:珍琳.米克, 珊德拉.提墨.葉特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