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零颱是警訊 嚴防8月颱風趕進度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8/04 15:10 點閱 2353 次

全球暖化帶來天氣極端變化的型態,在今年表現的尤其清楚明確。才一開年,南半球的澳洲就面臨史上最慘烈的森林火災肆虐,超過10億隻的動物喪失了生命;接著北半球的俄羅斯極區接力演出高溫熱浪,範圍之廣、幅度之強也是前所未見。

除了高溫,今年的降雨也十分劇烈。以中國為例,梅雨期從6月開始,一直延續到7月下旬,整整超過50天,比往年的梅雨期多出了一個月。連綿不斷的豪雨,不但長江流域的降雨量打破歷史紀錄,整個上、中、下游都受到洪澇衝擊,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4省(區、市)2千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約500億元。

7月罕見「空颱」

不僅如此,今年的颱風更是脫出常軌,1至6月只有2個颱風生成,且7月居然完全沒有颱風出現,這種寧靜現象確是非常罕見的事。通常7月是颱風開始活躍的旺季,根據1949年以來的颱風資料,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平均占比約15%,一般最少會有1個颱風生成(如1954、1957、1985和1998年),多則可以高達8個(如1967、1971、1994、和2017年),還從未發生過7月是「空颱」的情事。

為什麼今年西北太平洋7月的颱風會突然缺席呢?檢討起來,有二個主要的影響因素。首先,2019年秋季在中太平洋有一個強度較弱的聖嬰現象發展,造成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面積偏大,因此海洋與與大氣的對流活動受到抑制。過去若有聖嬰或反聖嬰出現,上半年的颱風數量通常就偏低,甚至完全沒有;例如1973、1998、2016年的上半年都沒有颱風生成。

再則今年夏季南半球冷空氣活動性低,穿越赤道的南海季風氣流異常偏弱,同時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海域由強勁的偏東風所主導,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終於又創造了一個7月無颱的新紀錄。

8月嚴防颱風高峰

今年7月之前的颱風偏少,海洋蓄積的能量沒有適當的宣洩,8月以後的颱風就要格外提防,尤其8、9月正是颱風產出的年度高峰期。回顧在2009年8月第一個侵臺的莫拉克颱風,在掠過北臺灣時引進了旺盛的西南氣流,為南台灣降下過去從未見過的超大豪雨,結結實實的給我們上了一個震撼教育的課程,這個殷鑑尚為不遠。此外,9月以後出現的颱風最容易與東北季風結合,形成共伴效應的秋颱,更是臺灣長久以來的大患,因此我們今年的重大挑戰都還在後面。

從7月無颱風、西伯利亞超高溫、長江流域超長梅雨期等事件的出現,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今的天氣極端變化,已經脫離了過去的常軌,開始展現完全不同的形態。換句話說,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已經不再是常數,而成了難以掌控的變數!不論是政府、企業、個人的未來規劃,都必須將這個變數慎重考慮在內,用不同的思維,因應那難以想像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