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對軍人的敬意 不要只在身後時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0/07/06 17:48 點閱 2533 次

台灣海峽的國際情勢並不穩定,台灣沒有輕視軍人的本錢,如果每次只能在軍人死傷的場合表示敬意,那這種事後的緬懷有多少價值?

「希望您的傷口可以很快好,爸爸你要很快回來抱抱我們。」這是---海軍陸戰隊99旅步2營中士阿瑪勒.道卡度的孩子們寫給他的信。

陸戰隊士兵均為菁英

四個孩子對父親的殷殷呼喚,讓人感到鼻酸。軍人本身就是一個高度風險的行業,在各軍種當中,海軍陸戰隊打著「為海軍收戰果,為陸軍作前鋒」,所經受的訓練跟磨練更是菁英中的菁英。這次漢光演習預演,有三名陸戰隊士官兵失去生命跡象,雖然經過葉克膜搶救,還是有兩人不幸死亡,只剩下道卡度中士依然在生死線上徘徊。

道卡度中士是屏東縣三地門鄉的排灣族人,原住民一向是國軍特種部隊的主力,他們有著過人的體格跟意志,是中華民國軍隊中的菁英。這次意外發生之後,他的親屬與所屬的教會,都用著最大的信心向上帝祈求奇蹟的出現,總統蔡英文也現身慰問。

肯定太少也太慢

但我們必須承認,對於這些軍人的犧牲奉獻,台灣社會肯定得太少也太慢。如果軍人的生死只能依賴信仰,而非來自社會的支持,這樣的軍隊士氣如何?實在難以想像。

軍隊屬於封閉體系,加上嚴格的上下關係,總被人視為畏途。但是在台灣,對於軍隊還有另外一番想像。往往是認為軍隊內部有許多不可想像的藏污納垢,甚至懷疑軍隊的忠誠度,評價上語帶諷刺。

偏偏每當有重大災難,軍隊都是第一個被動員的對象,在明明缺少裝備與給養的前提下,還被要求第一時間搶盡災禍現場,在軍事紀律的約束下,軍人無法透過媒體發聲,但是許多軍人或是親屬,幾乎家家都有吐不完的苦水,這在社會人盡皆知。當一個為國家奉獻的職業,變成社會撻伐的對象時,我們還有資格要求軍人的無限付出嗎?

價值與尊嚴應提升

近幾年來,軍人的待遇相對於社會上的同齡人,的確較為突出。但是反映在徵兵項目上,卻依然看不出太多成效,關鍵不能只有提升待遇,而是整體的價值與尊嚴,也要被跟著提升。

對此,政府責無旁貸,不能老是把軍人當成廉價勞工,忽視專業也輕忽了軍人的本務。例如說台灣軍人應對緊急災害,幾乎是每役必與,如果機率這麼高,那救難救災的裝備跟打仗行軍的裝備用同一套,是否符合工作的目的,又是否能讓救災救難的士官兵有良好的防護?

事後緬懷意義不大

台灣海峽的國際情勢並不穩定,美中對峙的局面還再持續,對軍人的仰賴只會有增無減,從現實看台灣沒有輕視軍人的本錢,從人性與尊嚴的角度,對於軍人的犧牲奉獻,更應該要尊敬跟重視。如果每次只能在軍人死傷的場合表示敬意,那這種事後的緬懷有多少價值?恐怕大家點滴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