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濫墾引發林火 高溫暖化加劇強度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6/30 14:05 點閱 2278 次

6月24日臺中武陵農場附近的馬武佐野群山發生森林大火,炎熱的高溫加上大風帶動火勢延燒3公頃多,情況凶險。林務局動員了100多名森林救火隊員開闢防火線,加上空勤直升機投擲水袋,終於逐步控制火勢。一般來說,臺灣6月發生森林火災是相當罕見的,顯然今年的高溫熱浪扮演了重要的促發角色。

乾季易生森林大火

臺灣的森林面積約為220萬公頃,覆蓋率雖有60.7%,但是由於地狹人稠,森林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森林火災的預防及災害發生的處理,自然是林務機關十分重要又繁雜的工作項目。

由於臺灣乾溼季節的分野十分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是雨量較少的乾季,相對溼度偏低,加上枯枝落葉的堆積,相當容易發生森林火災。臺灣地形又十分複雜,島上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山有百座以上,溪谷遍佈、林相多元,一旦發生火災,火勢不易控制,救火的難度相對較高。

人為濫墾起火

根據林務局2014~2018年間的統計資料,臺灣每年平均發生41起森林火災,焚毀的面積約有31公頃。高風險森林火災區域為中南部山區及沿海的保安林,如臺中大肚山區、梨山地區、南投魚池鄉及仁愛鄉、嘉義阿里山公路沿線山區、臺南玉井區、高雄旗山區、六龜地區以及屏東恆春等。

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不外乎自然與人為兩項。在自然因素方面,由於雷電而引發的森林火災通常發生在雨季且範圍不大,占比甚小;人為原因中,濫墾整地與用火不慎引起者佔了60﹪以上,加上盜獵、伐木者為逃避取締而蓄意縱火,一直是臺灣森林火災發生的主因,必須嚴加管制。

破壞生態環境

森林火災不但會焚毀具有經濟價值的林木,使遭受火燎的樹木生長與生產力下降,造成國家森林資源的損失。經大火燒過的林地,由於地表大範圍裸露,使得雨水對地表的沖刷侵蝕力加強,影響水土保持功能,也大幅增加土石流發生的機會。此外,集水區的地表條件劣化也會降低水庫的壽命。

森林是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地,火災不僅造成傷亡,破壞了原本的生存空間與食物鏈關係,也可能增加病蟲害傳播的機會。裸露的森林地表,日照量太強,除了少數的陽性草本植物與樹木能萌芽生長外,大多數植物皆無法生長,對於生態系平衡與森林的遊憩價值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暖化增加林火強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歷年報告裡一再指出,全球暖化可能導致森林火災的強度增加及持續的時間;因此適應更長、更猛烈的林火旺季已成為未來政府的首要任務,一定要未雨綢繆。

森林是全民共有、共享的國家資源,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不與森林息息相關。我們不但需要靠辛苦的工作人員巡山守護、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的機率,更要尊重、愛護我們的自然地景和生態系統,讓我們的森林永保有蔥鬱茂盛、生態豐富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