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櫥醫生,帶你走入對的人生》

醒報編輯部 2020/06/17 09:19 點閱 10549 次

人們一開始找上「衣櫥醫生」,只想單純整理混亂的衣櫥空間、改造外在的穿搭風格;直到深入才發現,改造與整理能帶給人的改變,由外而內有許多層次。

有人找回身體認同──他人對你外在的評判,形成內心的傷,導致我們對自己身體認識不清,讓你視穿搭為畏途,衣櫥永遠只有某種樣式與顏色的衣服……理解「美」不只有單一標準、不只關注身體局部,更懂綜觀全局,開始享受穿搭過程。

有人學會自我整理──從衣櫥整理、生活整理,到人生整理,找到衣服與個人生命的連結;有人更懂精準消費──究竟需要多少才足夠?快時尚帶來大量廉價衣物與浪費,精準消費不只終結盲目購物,每一次選擇都是一場環保行動。

標題:整理衣櫥也整理自己 穿搭更自信
引言:衣櫥醫生可以透過衣櫥、衣服,帶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理解內在對自我的想法。
插言:買衣老是包色,有選色障礙?你適合夏季色,還是冬季色?檢測自己的四季色彩取向,找到適合自己的配色。
插言:透過個性了解外在穿著,找適合自己衣服,而不是自己去配合衣服。穿著舒適自在,比昂貴的品牌更重要。

剛成立衣櫥醫生臉書專頁時,我看著自己的衣櫥,心想,明明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衣服,為什麼還是沒有滿足感?而且我最常做的動作,是將衣櫥所有衣服拿下來,再放回去,反覆做了好多次,一邊想著,為什麼衣服都這麼新、這麼好看,還是會覺得不夠穿,甚至多到讓人困擾。

這件事困擾我半年之久,最後,我用自己的方法,把非有不可的衣服掛回去,結果衣櫥裡只留下幾件我真正會穿的衣服,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看著剩下的衣服,我開始思考,當初它們來到我身邊的目的是什麼?我發現,許多衣服在買的當下,雖然都很喜歡,卻不一定會想再穿一次。

現在過去與未來

我有一件色調溫暖的森林系風格毛衣,是在二手服飾店隨意買下的。回想當時的我因為跟前任鬧得不愉快,心情很差,只憑直覺選了這件衣服,覺得喜歡就買了;買下這件衣服後,我原本陰鬱的心情也真的跟著變好。然而,在傷心的情緒過去之後,這些美麗的東西只是因為一時衝動、想療癒自己才買下的,我其實根本不會再穿。

說也奇怪,這些衝動之下買回來的衣服,因為心裡想著一定要記得穿,甚至強迫自己穿,不然就浪費了,以這般心情穿上後,到最後還是會知道其實並不適合自己。於是我明白這件衣服來到我身邊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心情變好;對過去的我而言,這件衣服的目的已經達成,我在當時就得到了滿足。

仔細審視後,我發現,這件衣服並不會讓現在及未來的我變得更好;意識到這件衣服的任務已經完成,於是我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再適合的衣服,離開我的衣櫥。「謝謝妳們,妳們真的很美,卻不再讓我心動了⋯⋯」找到問題根源,妥善捨棄之後,我心裡著實輕鬆不少。

衣服的階段性任務

我領悟到每一件衣服有其階段性任務。我將以上思考過程寫下來,透過進一步深究捨棄不掉這件衣服的原因,並且把過去和未來也一併納入思考。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也由此得出「思考階段性任務整理法」:對於丟棄不了的衣服,要將時間軸拉開,分成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且問自己三個問題:

過去為什麼會擁有它?對現在的自己而言需要嗎?這件衣服是否是未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身邊的這些衣服,的確是當時的自己很無悔的抉擇,明白它們對於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再適合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猶記當時的我正想開創一番新事業,希望呈現出專業感,但這件森林系風格的衣服太休閒可愛,沒有辦法帶領我到想去的未來。當你用比較開闊的格局去思考,就會比較心甘情願地放下。

思考真正的需要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丟這件衣服,並沒有後悔的感覺,因為這件衣服對我的意義在於,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留下什麼。世上誘惑實在太多,當你不夠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動搖,什麼都想要。

很多時候人生一出現空白,我們就急著填滿空缺,無論面對感情或工作,都是一樣的反應,就如同塞滿衣服的衣櫥,擁有越多反而讓人越不懂珍惜,生活更形混亂。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留白很重要,因為意識到「空」,才會產生行動,迎接新的自己。當時的我留白了,才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件簡約俐落的西裝外套,而非森林系的浪漫洋裝。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取決於你如何透徹地體察自己的需要。

別害怕衣櫥空

直到現在協助客戶檢視衣櫥時,我也是這樣鼓勵客戶:「別害怕自己的衣櫥空,意識到空,才會重新省思自己的需求,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衣物。你要清空,新的東西才會進來。」注重把衣服邀請回家的儀式,遵循內心的聲音,要和衣服產生共振。

衣服,從來就不是干擾,也不是附屬於你;當然,你也不該附屬於衣物,互相附屬的關係,無論發生在物品或是人的身上,都是不健康的。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會釐清自己過往人生的種種過程,你的衣服會靜靜地告訴你答案。

珍惜物品珍惜自己

我有一件很喜歡的綠色洋裝,穿了兩年,背後的拉鍊因為使用頻繁,破了個洞。最後我決定縫補,而非丟掉它。其實我是一個覺得縫衣服很麻煩的人,但當我在縫洋裝時就一邊思考,為什麼我會願意為了這件衣服做自己覺得麻煩的事?

這件綠洋裝,是我在一位服裝造型師的店裡買的。當時我一試穿,就覺得這件衣服非常好看,天底下似乎沒有任何一件裙子可以打敗它。洋裝是太空棉的材質,料子很挺,我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奕奕,像是穿上一身綠色鎧甲,讓我閃閃發亮。

我出席許多重要場合都會穿上綠洋裝,像是接受採訪、到客戶家工作⋯⋯直到現在,我面對鏡頭還是會感到有些害怕,但穿上這件洋裝,就好像可以駕馭任何我覺得很難面對的場合。當你用心對待一項物品時,它就會環繞你的周身,形成一個讓我們閃閃發亮的小宇宙。

重新思考「珍惜」

在縫好洋裝之後,我很明確的感受到珍惜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我會珍惜這件綠洋裝,是因為我知道它可以讓我變得更好,所以我也同樣會去維持這個好的狀態。像我會用手洗綠洋裝,因此衣服不太生痕,就算破損,再麻煩我也願意動手修,這就是珍惜。

我遇過很多追著物品跑、對物執著的人,卻忘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會以為「珍惜」是什麼都留下,什麼也不丟。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感情用事地珍惜,每一樣東西都捨不得丟,其實是一種濫情。喜歡是有限度的,只有正視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用心於此,才算是珍惜。「重點不是丟東西,而是留下的東西,能不能帶你去想要的未來。」最終還是要回到你自己。

認清丟掉的意義

某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位媽媽向我反應,覺得我們很浪費,一直倡導整理很棒、丟東西很棒,她覺得這些丟東西的人,根本無法稱作是環保,是資源的浪費。她還告訴我,她第一個小孩的衣服穿完,就會留給第二個小孩穿,覺得這樣愛物惜物的觀念很好,聽到我們一直推崇整理、要丟東西,讓她很不開心。

我的看法是,「重點不是丟東西,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丟」。如果只是很情緒性的、不喜歡就丟掉,那的確是沒做好環保或資源的浪費,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丟,那就不同了。

我會把物品升格成老師,無論是對的物品或錯的物品,都會拼湊成自我的一塊。衣服是面真實之鏡,像是錯的物品可以向它學習,明白自己為什麼得丟東西。

是不是消費時太過浪費,買了不該買的東西?是不是拿了自己根本用不上的贈品?是不是又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回家了?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丟,才能遏止浪費。如此真正地思考,根治自己的行為,才是對自己也對環境最好的做法。

我覺得珍惜並不是一種單方面的關係,因為這種單向關係其實不太可能成立。問題並不在於珍惜這項物品到底應不應該,而是這種人與物的關係,並不是每一天都有、時時刻刻都會出現。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它可能是你心情不好時,讓你戴上去很有精神的一副耳環,也可能是穿了會讓你明媚動人的一件洋裝,不是每項物品都能帶給你同樣感受。

我有個客戶的媽媽,會將女兒不要的東西做創意變化,改成可以用的東西,比如說原本穿不下的褲子,媽媽就會加兩顆扣子,衣服就又變得穿得下,後來加了扣子還是不喜歡,就改成窗簾或各種生活上的必需品。

乍看之下很勤儉持家,但其實媽媽已經忽視女兒的個人意願多年,硬湊成一個可以用的東西,女兒可能會因為媽媽縫了好幾個小時,很怕辜負媽媽的心意,而勉強使用這些她不需要、甚至是不喜歡的東西。雖然媽媽的出發點是好意,但其實她只看見這個物品,沒有看到她的女兒。

人與物的連結是很個人的,所有的關係也是如此,是由每個人去定義物品的價值,不能越界。我也會修補物品,但這是因為我自己知道眼前這項物品對我有無可取代的價值,換作別人使用,未必會閃閃發光,是為我所有與喜愛,才有這種力量,而非別人強加賦予。

《衣櫥醫生,帶你走入對的人生》
作者:賴庭荷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