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找出都市熱源 促政府規劃降溫

施凱文 2020/06/17 18:04 點閱 8038 次
成大教授林子平介紹「微氣候監測系統」如何收集資訊。(photo by 醒報記者 施凱文)
成大教授林子平介紹「微氣候監測系統」如何收集資訊。(photo by 醒報記者 施凱文)

【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都市「熱點」無所遁形,民眾不必再躲大太陽!科技部17日舉辦「都市降溫通風遮蔭政策」成果發表記者會。成大研究團隊以「微氣候監測系統」測得都市氣溫熱點,供政府進行都市規劃,設立城市建築物間距規範及建置人行道通風、遮蔭等措施降溫,以避免民眾躲在陰影處或人手一傘遮陽等窘境。

人習慣避掉熱源

成大建築學系教授林子平17日說明報告成果,其研究團隊以密集的「微氣候監測系統」監測城市溫度,先將loT溫度感測器綁在電線桿上等方式廣布在城市中,收集來的數據上傳雲端,再製成熱點地圖,並將資料提供給地方政府及建築業者,以讓「都市熱島」效應降低,做更宏觀的城市規劃及設計考量。

專長是環境研究的林子平,有20年的「都市熱島」研究經驗。他舉例,像是台中國美館前空曠的廣場,路人都人手一傘想辦法遮陽,也曾在高鐵站看到行李箱遺落在站牌前,發現民眾躲在陰影處遮陽,就連貓也會列成一排在陰影處休息。他說:「太陽每天出來的時間點都是固定的,設計者應該要去想到這些事情。

「北極的冰層離我們很遠,但是都市暖化就在你我身邊。」曾在聯合國氣候會議發表過心得的他表示,城市過熱效應不僅影響氣候變遷,也影響到我們的舒適、健康及荷包。他也建議,政府對建蔽率跟容積率的規定都要再重新檢討,「頂棚遮罩等相關建築技術規則也需放寬,氣候調適下的政策改變是相當重要的。」

都市規劃與設計

台灣城市計劃有許多通風不良區,高樓一面的樹被吹到快歪了,另一面卻連衛生紙都吹不動,許多大樓間距都無法讓風通過,法規也沒有規定這件事情。林子平說:「過去縣市政府不懂,只能雙手一攤說大家都很熱,但現在我告訴你熱在哪裡、哪邊比別人熱,他們就會去思考能怎麼改善。」

林子平引述數據表示,「風的秒速僅需增加5公尺,就能降低1度的氣溫。」像如東京上野公園周遭的建築物間距規劃良好,新加坡則是一條短短的人行天橋就佈滿遮蔽及通風設計,越南的胡志明市及新加坡更有許多建築物開了一個洞,「這些都是政府的政策影響。」

「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建築物要有遮蔭。」林子平強調,像是美國紐約跟德國佛萊堡等地,溫度也不低,但大太陽一出來人人都會跑出來曬,顯示台灣建築及設計的遮蔭問題上沒有著力,「人在陰影跟太陽之間生活比較自由,如果不去設計空間,我們就只能依附環境。」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