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遷的年代,你必須有意識、有目標、不間斷的成長,才能達到更理想的自己,也才能不落後於別人。但是,該怎麼做?還沒有成長的策略,只會傻傻熬夜加班,卻發現現狀不變、成長卡關?看麥斯威爾博士的經歷:
他在24歲那一年得到一個絕佳的升遷機會。一方面他怕自己經驗不足,另一方面明白如果不把握機會,一生將一敗塗地。而一位美國管理顧問的簡單提問,讓他徹底發現自己「看待工作與成功的重大缺陷」!埋頭苦幹、認真工作、延長工時……都無法改善人生!
「成長」可能人人嚮往,但需要做對計畫走對路。正如行為科學家傑諾德.貝爾曾對已退休的成功主管進行一項研究所指出,人生最後悔的是「我應該更早主導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只要依循斯威爾博士的15個成長法則,從開啟自覺、找到熱情到確實行動,這套完整的指引性路線圖能每個人都能不斷進化、成為心目中理想的樣子。
你愈早擁有個人成長的意向,對你來說愈有好處,因為如果你保持強烈的意向,成長就會加倍又加速。以下是如何做出改變。
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在我有意識地進行個人成長的頭一年,我發現這個歷程會持續一輩子。那年,我內心的問題從「這需要花多久的時間?」轉變為「我可以成長多少?」這是你現在應該問自己的問題——但不代表你就能找到答案。四十年前,我開始了這趟成長之旅,至今仍未找到答案。但這個問題即使無法指出目標有多遠,仍有助你確定方向。
你的人生目標在哪裡?你想往哪個方向前進?你想像自己走到多遠?回答這些問題會讓你展開個人成長之旅。人生的最佳行動指南,就是充分利用你獲得的一切。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對自己進行投資,成為最棒的自己。你能運用的事物愈多,你的潛力就愈大——就應該努力走得更遠。小時候,我父親常對我說:「愈有福氣的人,理應付出愈多。」盡你所能努力成長,就能成為最棒的自己。
引起急迫感
一九七四年,我前往代頓大學(University of Dayton)參加一場研討會,克萊門.史東(W. Clement Stone)談論了急迫感。史東是靠保險業致富的企業大亨,演說主題是「現在就行動」,他對與會者提到:「你每天早上起床之前,都要說『現在就做』五十遍。你每天晚上睡著之前,也要說『現在就做』五十遍。」
我猜那天全場大概有8000人,但這番話好像是直接對我說的。回家後,在接下來的六個月,我真的聽從他的建議。每天早上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後一件事,我都會重複「現在就做」這句話,因此帶來極大的急迫感,迫使自己起身行動,但務必要辨別清楚,哪些事情是真的非做不可的。
##恐懼來自何處?
我最近讀了一篇文章,探討恐懼何以阻礙一般人成功。以下是五個影響人心的恐懼因子:1.失敗的恐懼、2.用安定交換未知的恐懼、3.入不敷出的恐懼、4.在意別人看法的恐懼、5.成功後同儕疏遠的恐懼。
哪些恐懼對你的影響最大?對我來說是最後一項:同儕因此疏遠。我天生就愛討人歡心,希望每個人都喜歡我。但哪項恐懼對你的影響最大,其實並不重要。恐懼人人都有。但好消息是,信念也人人都有。
你要捫心自問的是:「我要讓哪種情緒滋長強化下去?」你的答案至關重要,因為強烈的情緒是最後贏家。我想鼓勵你滋養個人信念、弭平你的恐懼。
意向型成長
一般人的生活容易陷入泥沼,選擇踏上一條輕鬆的路,不會試圖打破慣性——就算這條路是錯誤的方向也不在乎。過了一段時間,他們便得過且過了。如果他們有所收穫,都是因為單一的美好意外。可別讓這種事發生在你身上!如果這就是你培養的態度,那你最好記住泥沼和墳墓的唯一區別,就是待在裡頭的時間長短!
怎麼知道自己是否一成不變?不妨看看意外成長和意向成長的區別:
1.意外型成長←→意向型成長
2.打算明天開始←→堅持今天開始
3.等待成長出現←→主動為成長負責
4.只從錯誤中學習←→往往在犯錯前學習
5.一切靠運氣←→一切靠努力
6.經常輕言放棄←→貫徹始終
7.養成壞習慣←→建立好習慣
8.愛說大話←→說到做到
9.打安全牌←→勇於冒險
10.受害者心態←→學習者心態
11.依賴才華←→依賴性格
12.畢業後停止學習←→終身成長
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編按:前美國總統羅斯福之妻)說過:「一個人的價值觀難以用言語充分表達,而是表現在個人的選擇上。長遠來看,我們打造自己的人生,也塑造自己,至死方休。我們所做出的選擇,終究是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想發揮自身潛力,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絕對不能僅僅是體驗人生、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學到你需要的東西。你必須努力抓住成長的機會,彷彿未來取決於此。為什麼?因為事實如此。成長不是隨隨便便就會發生——無論是我、是你或任何人都一樣。你必須努力追求成長!
慎選周圍同伴
小時候,我便明白良好環境與往來同伴的重要性。我的父母在這方面充滿智慧。雖然成長過程中,父母從來沒有多餘的金錢,但他們打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讓我們的朋友都想來家裡玩。父親自製了混凝土板、掛起球框,籃球場於焉誕生。他們還把地下室布置成孩子的天堂,裡面有撞球桌、桌球桌和化學儀器。
我們根本沒有理由出去玩,只想待在家裡,而朋友們則有充分的理由過來玩耍。母親總是陪著我們,逐漸認識所有的孩子。她盡可能影響所有的朋友,也叮嚀我們某些人的問題行為,以免我們因此惹上麻煩。
物以類聚的道理
我的父母明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而這般費心也確實奏效。小朋友都會跑來我們家玩。即使是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每當我看到兒時玩伴,他們仍然津津樂道小時候到我家來、在「地下室小餐廳」一起玩的時光。那裡儼然是個終點站。
根據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你經常來往的人是「參照團體」(reference group),這些人決定了你人生中95%的成敗。
與強者為友互相學習
許多人早已對相同的概念發表見解。羅恩認為,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周圍的人,判斷自己的健康、態度和收入。羅恩相信,我們會開始模仿這些人的飲食、說話方式、所讀書籍、思維模式、觀賞事物和衣著打扮。
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哪類「強者」身上呢?誠信的人、正向的人、專業上領先我們的人、拉我們起來而非打倒我們的人。人要走大路,不要走小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跟正在成長的人來往,應該要像思想大師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和作家亨利.大衛.梭羅,每次見面都會問對方:「這陣子不見,學到哪些新東西啊?」
找有責任感的夥伴
我強烈建議,你也找個有責任感的夥伴一起踏上成長之路,幫助你堅持正確的決定、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優秀的夥伴應該:
1.無條件地愛你,2.希望你能成功,3.思想成熟,4.問你已有共識的問題,5.在你需要時拉你一把。
如果你想發揮潛力,就不能獨自踏上成長之路。任何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你光是在生活中找對來往的對象,成功的機會就會增加10倍。所以,好好思考自己最常跟誰來往,因為他們的方向就是你的方向。
領導者打造成長環境
隨著我在事業上成長、開始領導更大的組織,我的成長挑戰也開始發生變化。我對成長的渴望一直存在,從他人身上學習的需求也從未改變。然而,身為組織領導者,我逐漸發覺自己有責任打造正向的成長環境。我利用1973年替自己建立的清單來幫助別人。
我致力於營造的環境裡……永遠有人在我前面,我無時無刻不受到挑戰。我聚焦於前方的路,整體氛圍是正向肯定,我經常離開舒適圈,我每天醒來都躍躍欲試,失敗不是我的敵人,其他人都在成長,所有人渴望改變,成長是效法而來,也在意料之內。
身為領導者,我有責任採取主動,打造這樣的環境。這個過程很辛苦,但辛苦終究值得。許多人因而綻放潛能、成長,隨後也成為領導者。
領導者替成員分配組織中不同角色時,不能只衡量成員過去的績效,還必須考量假如環境得以讓人蓬勃發展,他們會有什麼表現。同理可證,領導者也要幫助成員了解離開成長環境後,可能失去的優勢。
良好環境刺激成長
每當有成員離開組織時,我都會在離職面談把這點說清楚。我會說:「你現在要離開的環境,向來把成長放在第一位,同事常常受到鼓勵,渴望不斷成長發展。如果你未來的環境不是如此,就無法指望得到相同的成果,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繼續成長喔。」有些人表示理解並接受當前的挑戰,也有些人一廂情願歆羨其他工作,不明白良好環境的重要,後來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
永遠要牢記環境法則:良好的環境才會刺激成長。如果你身處正向的成長環境中,記得要心存感激,感謝那些打造環境的人,努力發揮潛力報答他們。如果你身處的環境不佳,就採取必要行動來改變環境和自己。如果你是領導者,盡你所能讓自己成長,再打造適合他人成長的環境。這會是身為領導者最棒的投資。
《精準成長:打造高價值的你》簡介
作者: 約翰.麥斯威爾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