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程序須簡化 更要有明確目標(20200416財金論壇─林意玲、林火燈、龔天行 )

醒報編輯部 2020/04/20 16:46 點閱 50692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龔天行 (前富邦金控總經理、台大兼任教授)
記錄與整理:陳是祈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行政院院會通過第二階段的紓困方案,總計規模高達1兆500億元,也通過一個振興特別條例,希望能夠把紓困特別預算追加到1500億。

這麼大筆錢如何分配是個大學問,因為政府動用了這麼多錢,怎麼申請,怎麼到位,到底是用發現金的方式還是貸款的方式,當民眾嗷嗷待哺,百業都蕭條的情況下,都寄望政府能夠提出有智慧的紓困方式,把錢用在對的地方。

除了錢要用在對的地方,還要以最快的速度發出。紓困如救火,趕快把企業穩住不倒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先請教龔教授,您似乎看到政府的紓困案有諸多問題需要面對?

中小企業借貸困難

龔天行:我想政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我們上次提到與各國比較之後,很快作出回應並且增加了紓困措施。現在號稱是1兆500億。但仔細看看其中的內容,卻很大一塊(7000億)是來自於所謂的貸款。這個貸款主要不是政府直接操作,而是政府透過信用保證的方式,使得銀行願意去做這些貸款。

我想這裡面可能有一個迷思吧。在目前疫情下,其實最受影響的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經營者。這些小企業以及個人經營者,然而他們在與銀行的來往中,本來就是處於弱勢的地位。銀行要去審核他們的貸款,從銀行的作業成本來講,這樣的貸款並不賺錢。

即使是有信用保證,銀行還是不賺錢,因為貸款的額度在銀行固定的作業成本之下,是沒有辦法承作這麼小的額度。所謂的1兆救台灣經濟,其中的7000億是來自所謂的信用貸款、保證貸款的形式。透過對銀行貸款的保證形式,是否真的對需要的個人經營者或者小企業能夠產生作用?值得懷疑。

到底該救誰?

當然,我們也不能夠說疫情對中大型的企業就沒有影響。中大型企業比較可以從這當中得到幫助。因為在政府的信用保證之下,銀行會更有意願來承作這些貸款。

但在這當中,從主持人所提供的資料裡面,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到底誰該救?誰不該救?在上一次座談中,我們談到在疫情之後,可能會有所謂的經濟新常態,行業各自都有一些做法,是否在新常態之下能夠生存?

用政府的力量,讓本來不適者應該被淘汰的,勉強繼續存活。這樣子的作法是否恰當?誰來決定哪些是可以存活的?哪些是應該被淘汰的?哪些該轉型?政府是否有能力來做這個決定?這是值得商榷的。

雨天收傘晴天放傘

問:謝謝龔老師所提供的觀點。長久以來銀行看大不看小,雨天收傘,晴天放傘,而且眼睛只看到那些大企業,最方便、最容易操作,因為一次作業就大筆借貸,那銀行服務一個對象就抵過很多中小企業。

即使會有呆帳或壞帳,即使有些利率可能比較低一點,但對銀行很輕鬆方便,過去銀行從來不習慣去借給小客戶,所謂的「窮人銀行」,因為又累又麻煩,銀行的操作成本包括要去調查信用,要去評估資產是否夠,這其中很多費用是基本開銷。

如果政府要把這麼多的錢給傳統又保守的銀行來放貸,又都是勢利面孔,恐怕對很多中小企業是慢又不實惠、又痛苦的經驗。

第二個剛剛也特別提到,誰有辦法去決定哪種產業值得支持?我相信銀行是沒有辦法的。早期銀行家或許有辦法,現在就沒有辦法去理解,什麼產業是上升中且值得投資?現在銀行的態度都很保守,尤其是新創產業,都不知道會活還是會死。如果政府把這麼多的錢給銀行去使用和評估,恐怕是所託非人?

誰有能力判斷方案

林火燈:不過政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斷去加強整個紓困方案,不管從金額來看或者從項目來看,不管是在稅還是利息,貸款或信用,或者一些補助,或是產業的發展,對象不但涉及整個產業也有針對家庭和弱勢,又是個人、又是中小企業,面向很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可以做出這樣的方案,我還是非常願意給政府掌聲。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在這邊也提供一些觀察,給政府做參考。紓困涉及非常多的部會,現在看起來每個部會都有一個聯絡人,但如果今天從一個個人或者從企業角度來看,我有沒有能力去判斷這些方案,央行的、經濟部的、交通部的或者文化部的,到底要使用哪一個?我總共可以適用哪幾個方案?

這個非常難判斷。如果真的要發揮效果,政府的思維能不能改變一下,以人和以家庭為本,設一個單一窗口,不管是來自經濟部或來自文化部,就是一個窗口告訴我們,需要的有哪些項目。否則的話,項目又多又雜,涉及的部門又多,恐怕真正要使用的難度會更高。

避免資源浪費

一件事情的正面就是另外一個反面。第二點,在紓困的時候,要講求化繁為簡的執行準則。譬如說,有人現在就是日子過不下去,那這個人需要多少的金額和多長的時間,讓他可以度過?有些人是他現在能撐過,但將來行為模式可能會改變,所以他要因應的是未來。

在整個紓困中幾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希望能夠把所有項目消化後,找出幾個基本原則。對於真正要支撐全民的紓困方案,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現在是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商號去申請補助。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先看產業,然後看這些企業能發揮的角色。這樣講好了,許多中小企業裡,100家都做一樣的生意,其實沒有必要,這樣資源會浪費掉。

我們今天鼓勵很多進修和轉型,鼓勵研發創新,但不可能每一家都在創新,每一家都去投類似的項目。假定我們未來的行為模式是會有所改變的話,對每一家都是一樣。

我是很贊成錢不能省,但真正要花,就要有那個效果,可是這錢花下去,要得到什麼效果,這個還要去想一下。我就想可以集合起來,與其就單一產業100家企業,每一家100萬,那如果用1億來做,我相信效果不一樣。

問:針對林董事長講的,龔教授是否有補充?

力求清楚即時

龔天行:回到我剛才所講的,在貸款的這一塊。在所謂的特別預算中,我覺得政府是應該可以做得比較到位,比起直接的補貼,目前是用貸款方式。但是政府這1兆500億的方案中,為了今天參加這個論壇,我花了蠻長的時間去研究、找資料。以我的背景,都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搞清楚,這個1兆500億是怎麼算出來的,又有哪些項目?

這個方案裡面是經過好幾次的修正,從紓困1.0到2.0,要把它搞清楚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更不要在說在社會上,假定一個遊覽車司機,他要怎麼樣去拿到紓困?其實不見得那麼容易。

我是非常贊同林董事長所說,我們是否要有一個主方案,針對在這整個經濟騷亂中,最嚴重打擊的那群,相對比較弱勢的。我們要給他足夠的支持,讓他能夠度過這個困難的時間,而且是要相對容易,不是說要先消化一大堆的消息,知道要去哪裡申請,填一大堆的表單。

如何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及時的幫助。目前就我現在所看到的,似乎還沒有達到應該產生的效果。

問:也就是說,還沒有看到便利又簡單的方法,讓大家可以立刻拿到錢?

龔天行:目前還沒有看到。

問:講到這裡,我就來講所謂的所謂酷碰券,或者現金券等。這個事情社會討論蠻多的,政府到底要怎麼做?紓困我們分三種層次。最前面的是企業貸款,中間是最困難的基層、自營商,或者是個人經營者,後者是一般勞工,或者是受薪階級需要。

把範圍縮小的話,就是要不要發現金券、消費券,還是要用所謂的酷碰券?像是給你1000元,你去消費4000元。還是用現金券,馬上就可以雨露均霑的方法,兩位的看法是什麼?

救急為目的

龔天行:在金融海嘯的時候。台灣發消費券,因為沒有排富所以出現一些批評,但是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快速、有效的方式。現在所考慮的酷碰券,說是要鼓勵線上支付,但是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之下,還要綁線上支付,事情就複雜化。

複雜化的結果會變成有一些人不知道怎麼用。不要一件事情就想達到一堆效果,簡化一點會比較好。

林火燈:最重要的目的是救急,不是為了未來3年或者5年。這一段時間整個經濟活動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簡單。至於到底是現金好還是酷碰券好,我覺得還是要回到政府到底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對於計程車業者司機來說,原來期望每個月有個3萬塊收入,這個就是要直接給錢,否則他日子過不下去。

紓困對象要明確

至於說要不要消費券,我還是要提到,我們到底在想什麼?我也認同過去2008年金融海嘯發放消費券時,即使有很多批評,但是是有效的。那段時間大家對未來不確定,不敢消費,所以發放消費券。

我覺得這次的情況不完全是如此。大家不是怕沒錢,是不敢消費,吃飯、唱歌、看電影等,因為害怕都不敢去,關鍵在這裡。在前提不清楚時,很難說發哪一個好。所以簡單來看,先說到底要達到什麼效果?我們才能夠判斷,哪些人要給現金,哪些人該用消費券?

問:請兩位做個結論,對於政府這一波1兆500億紓困中,最迫切、最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

林火燈:第一,一定要避免行政程序過如冗長。第二個,針對我們要紓困的對象,要非常的明確,以人為本,幫助效果才會出來。

龔天行:就是盡量簡化,而且要能夠到位,給真正需要的人。

主持人:謝謝兩位專家學者,為我們貢獻清楚跟寶貴的意見,我們也把這些整理出來給政府做參考,希望社會能趕快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