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容器正夯 成本貴塑膠10倍

林祐任 2020/03/03 12:06 點閱 4818 次
近年來日本、紐西蘭和印度的企業紛紛生產出可食用的容器,盤子、吸管和杯子。(photo by 網路截圖)
近年來日本、紐西蘭和印度的企業紛紛生產出可食用的容器,盤子、吸管和杯子。(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可食用餐具成環保新寵兒?近年來日本、紐西蘭和印度的企業紛紛生產出可食用的容器,盤子、吸管和杯子。日本的糖果製造商丸繁製菓表示,因民眾環保意識興起之故,可食用餐具從2019年開始,銷量暴增3倍,但成本仍是目前最大挑戰,可食用餐具的成本的是塑膠容器的10倍。

硬蝦餅組成容器

根據《共同通訊社》報導,談到為何致力於生產可食用容器,愛知縣碧南市丸繁製菓的總經理榊原勝彦表示:「當可食用容器普及並取代塑膠時,將為環境帶來無可限量的好處。」

丸繁製菓自1983年開始製造「最中」(一種日本甜食)冰淇淋,但直到10年前,榊原勝彦在一場全國美食大賽過後,看到杯盤狼藉的塑膠垃圾,才興起了生產其他可食用容器的念頭。為了確保容器在裝盛液體時不會解體,他嘗試一種由馬鈴薯澱粉組成的硬蝦餅(碧南市特產),而非常見的玉米粉或麵粉。

榊原勝彦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製造出能夠銷售的可食用容器,但當時市場接受度不高,但他並不氣餒,2017年再推出可食用的筷子,直到2019年暑假,銷量開始暴增,成長至前一年的3倍之多。榊原勝彦認為,是大眾的環保意識興起,他也計畫在今年暑假推出可食用的湯匙。

成本為塑膠的10倍

根據《Masla》報導,紐西蘭航空也於2019年12月起在飛機上實驗供應可食用容器,譬如香草口味的咖啡杯,由麵粉、糖、雞蛋和香草精華所組成,目前為止旅客的反應都很正面。在印度的海得拉巴市,也有一家企業於年初生產可食用杯子(由全穀類組成)。

「即使可食用容器被直接丟棄,其被環境分解的速度也高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甚至成為其他動物的糧食。」榊原勝彦指出,可食用容器最大的挑戰在於「成本」,以丸繁製菓的可食用托盤e-tray為例,成本至少50圓,是塑膠托盤的10倍以上。他坦言,即使要價不斐,總得要有人為了環保而選擇可食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