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顫抖症成因 神經增生亂共振

施凱文 2020/02/18 16:50 點閱 6039 次
科技部18日召開記者會公佈顫抖症研究成果,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左3)出席,由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右3)說明。(photo by 施凱文/台灣醒報)
科技部18日召開記者會公佈顫抖症研究成果,科技部次長謝達斌(左3)出席,由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右3)說明。(photo by 施凱文/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原發性顫抖症原理找到了!科技部18日舉辦「顫抖症成因找到了」記者會,台大副教授潘明楷表示,產生顫抖症狀是因為抑制神經增長的蛋白缺乏,導致神經增生及不正常共振,身體因此產生顫抖現象。根據統計,有高達2成的老年人受顫抖症困擾。

顫抖無法根治

科技部18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顫抖症研究成果,由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說明。他表示,顫抖症是因為缺乏蛋白GluRɓ2導致神經無節制增長,「神經密度過高導致同步共振,身體出現顫抖反應。」顫抖症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約有4%的成年人會有此症狀,其比例更高佔老年人口的2成,是巴金森氏症的5倍。

會中播放的影片顯示,原發性顫抖症患者拿著杯子、依醫生指示做動作都因不自主的顫抖無法順利進行,也大大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醫院目前使用的藥物成效最高僅5成,以腦部電擊刺激等侵入性治療則是一開始有用,但療效會逐年遞減。

神經共振是成因

「顫抖症一直都是醫學界很好奇的題目。」潘明楷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生郭昇翰曾是同學,2人合作對此症狀進行研究,並得到科技部資助。實驗結果發現,利用新開發的小腦腦波技術,以光照抑制小腦神經共振,生病小鼠顫抖的情況就會消失。反之以逆向工程製造共振,正常的實驗小鼠也會開始顫抖。

潘明楷表示:「就像是士兵各走各的過橋就沒事,但被下令用同樣的速度走,橋就會產生不正常的共振。」科技部此次扮演資源整合角色,不但提供資金贊助,也集合國內各頂尖醫療領域專家幫助研究進行,次長謝達斌說:「每個人都會有老化的一天,因此這項研究就顯得很重要。」

目前藥廠正基於此研究報告研發藥物,詳細結果則刊登於《科學轉化醫學》國際期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