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業認知與病人期望的差距

醒報編輯部 2020/01/19 14:13 點閱 2372 次

「醫師,為什麼我覺得很不舒服,但檢查卻都說沒問題?」

一般來說,病人找醫師,少部分沒感覺,大部分則有症狀。症狀的型態可能緊急發作,也可能慢性持續或斷續不止。然後,經過相關檢查後,卻沒有任何發現,所以醫師會告訴病人:沒事。但病人還是覺得不舒服或痛苦。

重症、輕症處理不同

疾病的種類繁多,但大致可區分為重症與輕症兩大類。重症通常會有明顯的構造問題,除了造成不適與痛苦外,也可能導致某些重要機能喪失,輕症則是構造問題不明顯或找不出問題,雖然不至於導致機能喪失,但一樣存在著不適與痛苦。

醫師比較關注構造與機能都出問題的疾病,疾病沒有到相當種程度,即使症狀讓病人很難受,也比較不受醫師重視,因為這些疾病,通常不會影響生命或對健康造成重大損害。

專業認知與一般期望

當然這些疾病還是要處理,只是頗堪玩味的是,構造與機能都出問題的疾病,只要不超出醫學能力可及的範圍,處理的效果會比較明確;而構造問題不明顯,機能損害也有限的疾病,因為目標不確定,處理成效也就往往不大理想,因此就會產生「醫師,為什麼檢查卻都說沒有問題,但我還是覺得很不舒服?」的情形。

事實上,不論是輕症與重症之間,或者重症之內,「專業認知」與「一般期望」,存在著差距的例子很多。

恢復只能靠時間

頭部外傷或者非外傷性腦中風(血管阻塞或出血),會造成腦組織程度不一的損害及相關的神經失能的現象。腦組織基本上雖然不會再生,但如果組織的損害不嚴重,暫時缺氧的細胞恢復血液灌流,神經失能的現象仍有機會改善,只是這些細微的變化,無法在影像學上具體呈現,可以恢復多少?需要多久,也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臨床上,這一類病人,最嚴重的意識損害是昏迷指數3分。隨著時間過去,漸漸進步到6分,然後8分…。雖然已過了相當久的時間,但醫師還覺得「欣慰」,有進步了,但是從3分進步到8分,病人還是一位「無行為能力」者…。

沒有生命危險就沒事?

「專業認知」與「一般期望」,存在著差距。新近發生的腦中風,造成意識障礙與一側肢體癱瘓,入住加護病房。醫師關注的,是是否有生命危險?病程紀錄,重點就是生命徵象、瞳孔反射、意識評估、輸入輸出量等等。

意識漸漸恢復到清醒,在昏迷指數中,肌肉力量是滿分。密密麻麻的記錄,如果沒有仔細看,會以為是完好的人。其實肌力紀錄的只是一側,另一側仍然癱瘓─能否恢復,還要時間。

半身不遂,雖然意識清楚,生活與行為能力,一段時間內,仍將大受影響。
但醫師關注的是生命,沒有生命危險,就彷彿沒事似的…。

「專業認知」與「一般期望」,存在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