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每天吃藥像在提醒思覺失調患者是個病人。」台大國際會議中心9日舉辦「思覺失調 從長計議」研討會,彰基鹿東分院院長邱南英表示,病友每天服藥像是提醒自己是病人,心理層面會變差,「長效針劑」只要3個月打1次且副作用少,也能讓病友回歸常態生活。
患者現身說法
「會有聲音告訴你該沿著指標走,走一走就誤闖軍事禁地了。」思覺失調患者李先生於台上表示,當時症狀來得又猛又兇,曾一度無法分別幻覺與現實。他說:「一開始想說要打針好像很嚴重,但其實這對我們更好。」彰化基督教醫院基鹿東分院院長蘇南英也呼籲,鼓勵患者勇敢站出來接受治療。
思覺失調是慢性病
邱南英提醒,精神疾病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神經病,比較像是慢性病。「思覺失調主要是在思想跟感官上會有病變,生病後大腦灰質會萎縮。」他指出,太晚發現或服用藥物都會傷害大腦灰質,有如癲癇發作時的電波釋放一樣,長久下來都會傷害腦袋結構,建議可多與人交談或找醫師早點接受治療以免症狀變嚴重。
全球每百人就有1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全台約有1/3的患者,但大多數未遵從醫囑規律按時服藥。「治療的最大困難是用藥,精神用藥會造成身體無形的負擔。每天吃藥很像在提醒我們是病患,但一劑針打完後就可以讓生活功能恢復正常。」邱南英表示。
免服藥提尊嚴
「長效針劑在台灣不常見,是因為社會還有許多迷思。」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蘇東平表示,民眾應以開放的思想面對患者,且病友治療滿1年就有近6成的人恢復良好,他們的生活水準提升,社會功能也會跟著恢復。而長效針劑則是越早施打越好,能有效降低住院的病人數,治療黃金期是病徵出現的前5年左右。
蘇東平表示,過去思覺失調症藥物可能伴隨令人難忍受的副作用,像是面部扭曲、講話語意不清等,近年出現的新藥已大幅減少副作用,試驗期間病友精神狀況惡化的更不到5%。「此藥物目前有健保給付,提醒民眾要有『病識感』,儘早治療。」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