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少子化危機來襲 大學可「分類」求生

張瑞雄 2019/12/31 16:46 點閱 2636 次

進入2020年,台灣教育待解決的問題仍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學的前途。2020年大學入學新生會比2019年少將近25000人,且這減少趨勢會持續到2028年的最低點,那年的新生只有約16.6萬人,所以大學的傾圮已迫在眉睫,目前唯有全力推動轉型,才是解方。

大學轉型契機

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計畫已經執行兩年,應該檢討是否可以利用這筆經費來做為大學轉型之用,例如談了多年卻未能實施的大學分類,讓有些收不到學生的大學可以轉型為終身教育的學習機構(叫進修型大學,如社區大學,但可以頒授正式學位),在未來的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進修型大學中,都可各培養出一兩所卓越的學府。

以前抗拒大學分類,是因為怕如果沒有擠入研究型大學會沒面子、教育部的補助會減少,好學生也較不願意就讀,造成大家都爭取成為研究型大學。目前國內的大學都需要找到自我定位,很多學校已經有研究型或教學型的自我定位,所以現在正是推動大學分類的適當時機。

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招收應屆的畢業生,進修型大學則招生的來源不設限,讓招收不到一般生的大學可以轉型為進修型大學。

依總分決定分配經費

其實這就像是大學裡面教授的升等一樣,教授升等要看研究、教學和服務,每項所佔的百分比可以依據本身的專長和成果來做調整,研究型的教授可比配分比是80%, 15%, 5%,教學型教授可以是20%, 70%, 10%等等,這樣算起總分,研究型大學的分數不一定高於教學型或進修型,教育部再根據分數來決定補助經費的多寡。

如此施行下來,研究型大學可能只有十所,教學型大學可以約五十所,這六十所大學招收應屆的高中生應該不會有少子化的問題,其他的大學如果繼續經營,其招生來源就是全台灣的老百姓,可以限制是兩年制,唸完兩年才能插班到教學型或研究型大學,類似美國加州的大學系統。

分類活化高教體制

另外,如果有了這種分類,過去一般高教和技職體系的分類就不太需要,教學型的大學可以和產業直接對接,那就是現今的科技大學。教學型大學也可以和中小學對接,那就是類似教育大學。教學型大學也可以是專門培養醫生或護士的大學,總之可以增加很多的彈性,讓高教再度活化。

如此分類也可讓各大學都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可以擴大生源,讓一些認真的大學避免因少子化的非戰之罪而關門,也可以減少很多的社會問題,就看各大學和教育部是否有決心和有共識來推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