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超過一年半的美、中貿易戰,已經走入緩和期。雖然中、美的鷹派策士,各個無不摩拳擦掌,甚至做出最壞情況下的盤算;然而中美高層的談判氛圍,與川、習兩人親自的電話問候,在在給全球投資人注入信心。
貿易戰與脫歐影響大
純就發展歷程與衝擊影響來看,印度與東南亞國家最早感受到貿易戰的溫度,因為他們既是原物料的供應來源,也是東亞生產鏈的延伸基地。相對而言,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的耕耘扎實,因而享有在貨物調度上的自主性;更為了貿易事實好取得跨域的資金流動,在供貨來源的選擇上自然有利於台灣出口。
伴隨著中、美對峙的幾個問題面向,細細觀察和解讀,或許能對於明年的貿易活動,窺其梗概。首先,貿易戰的惡化和英國脫歐,是否會波及到多邊貿易體系的運作?由川普總統所倡議的美國第一,其背後邏輯就是沒明說的單邊主義;而英國脫歐的必然發展,則衝擊著歐盟多年來的努力,所亟欲建立的環境品質、人權信念與高規格的生產貿易。
WTO找到新切入點
全球貿易活動的進行,究竟能否維繫在多邊架構之下,進行彼此勸服與利益交通?抑或在雙邊談判的威逼之下,回歸到以上對下的權勢開展呢?這部份的微妙變化,於世局影響非常重大。
從2018年起,世貿組織(WTO)即嘗試調整其制度設計,希望能在強權對峙之間,磨合歧見和找尋共同出路。包括中國大陸與美國,都沒被邀請與聞;而是由加拿大為首的大英國協成員,以及日、韓、歐盟和巴西在內,來就整個WTO的架構與美、中相互糾葛,重新找到切入的制高位置。
美也對日、韓下手
在上個世紀末,由WTO談判所開展出的多邊體制,即是要以集體獎懲的機制化進行,來促成國際合作與交互信任,包括:在市場開放的承諾與增加民間部門的自主。更何況中美貿易戰如果持續惡化,而導致個國家的互信降低,當真再有一次金融風暴發生,勢將讓集體決策與作為行動無法進行,哪還能挽救全球信心與經濟動能呢!。
其次,除開川、習兩人的握手言和,另一個不錯的發展就是美國對歐盟和日、韓,原擬加徵的國安關稅,行政命令卻因為過期而自動失效。於上個世紀初所發生的貿易戰,歷史經驗就是先從擴大的關稅壁壘,終而導致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一路再到政治動員與利益分歧之下,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與歐盟的質變
晚近的觀察,就是歐盟、中國大陸與美國,各自做出高明的轉向:美國選擇不再與歐盟直接做對衝;歐盟則是放軟口氣,重新對於英國脫歐談判,表示善意。至於中國大陸對外的說辭反應,雖然看似嚴峻,不論對於部分歐洲國家、美國國會,甚至是川普總統都被高聲斥責過;但實際作為仍然選擇做深化開放。
強權國家之間保有這樣的決策彈性,其實符合經濟思維;該在乎的可不是所得分配的公平性,而是如何繼續抱團做好投資規劃,一起共築世局大業。畢竟,美、中貿易衝突如果不在短期內解決,可能因為對峙激情的惡化,甚至轉成為局部性的軍事對撞。
尤其是在世局維護上,像是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產油國家,以及因為總統選舉而陷入不穩的巴西、阿根廷等,都是中國、美國與俄羅斯,長期在做勢力爭奪的範圍。
審慎中有樂觀
之所以要發生局部衝突,一方面是彼此在做兵力展示;另一方面,則是能產生威嚇作用,以針對部分國家做出結盟和選邊的暗示。如今的發展看來,一則是石化與原物料的價格,欲漲不易;其次,中、美對壘的意願正漸次消除,有助於跨國投資活動的發生;再則,各國選情的走勢,包括台灣和美國在內,似乎正浮出主流信念,而能選擇避免社會動盪的持續擴大。
因此,明年的貿易與經濟展望,仍可在審慎當中的樂觀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