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談》美中雙方態度軟化 台商回流成幻想?

盧信昌 2019/12/15 17:17 點閱 2258 次

美、中貿易協議第一階段談判,預定在15日之前完成,以避免最後一波關稅的發動。12月13日黑色星期五的上午,先傳出英國保守黨的大逆轉,給出英國脫歐的明確訊息。繼之登場的震撼,是北京商務部在半夜時分召開國際記者會,公布雙方所達成第一階段的協議內容。

暫緩最後關稅執行

預計要在下個月初步簽署的協定文本,包括爭議多年的智財權保護、技術移轉等的加強落實;也有陸方宣示開放並持續推動的食安、農產類和金融服務。而川普自認為高招的殺手鐧,匯率機制透明和貿易逆差的減半;以及被視為侵犯中方主權,一度成為僵局主因的協議監督和爭端解決,則要等待第二階段的磋商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接續披露的協議內容和媒體的策略運用,非常不同。

川普總統先在推特上發聲,痛斥媒體傳播的假消息,他澄清對中國產品已開徵的關稅,並不會撤銷;而是暫緩最後一波電腦零組件、愛瘋手機等的15%關稅,涵括約1600億美元的產品。白宮顧問柯特勒表示,中方能否達成協議要求,不只要聽其言,更要高度警戒、質疑。

雙方互釋善意

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揭露中方同意增加2000億美元的採購,尤其是農產採購的內容;他並且強調端視第二階段的談判情況,決定關稅率與涵括項目的未來增減。重點是,最後一波的關稅項目不會實施;已經在10月份課稅15%的民生需求與節慶禮品,則將減半徵收。

過去半年來,中方對於要退回到貿易戰前的狀態,非常堅持。此番擴大對美採購,尤其農產採購的規模,自然基於雙方善意的營造。此際,接受部分關稅的取消、部分減半,則可以保有在第二階段的談判優勢。

台商回流無疾而終?

畢竟,中、美兩強的共同利益,是無法被輕易撼動的;而雙方在第一階段的誠意展現,甚至舉行拂曉出擊的記者會,在在是營造善意的證明。在中、美衝突的不確定性之下,導致高層對於轉單效應的喜孜孜;民間人士則擔心關稅會讓蘋果供應鏈的台商,蒙受到重大損失。

現下美國對中國產製品的課稅,包含傳統產業在內的台商生產,確實衝擊海外競爭力與台商生計。可是種種情況正峰迴路轉,逐步解除警報。政策上想當然耳的要引導台商,集體南進或是爭搶台商回流的美好想像,包括擴大引進外勞從事組裝出口!一度讓台灣內部憂喜參半的爭辯,只怕會無疾而終。

自貿港區產業轉型

畢竟,台灣的國際化與促成東亞區域安定,才是評估政策選項的最高指導原則;回歸現實面,才能盡其在我。更重要的,是讓台灣產業在此番風暴當中,順利完成轉型升級。

台灣政府若能重新審視其主導政策,以自貿港區為基礎,順勢擴充其腹地和進行國際招商,即能營造台商與外資媒合的有利條件。反之,繼續以汙染電力、政策補貼、外勞額度和環境來做為廉價投入,則絕非國家長治久安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