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臭氧汙染標準 維護國民健康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2/11 10:45 點閱 2603 次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具有強氧化性,由於濃度不高,很難察覺到臭氧的存在。自然界的臭氧分布在二種不同的高度,具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第一種是「臭氧層」,分佈在距地面15~30公里的平流層中,含量佔大氣臭氧總量的90%以上,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受紫外線的侵害。

臭氧是健康殺手

另一種臭氧分布在對流層近地表100公尺以下的範圍,卻是空氣汙染的元兇,也是健康的殺手。這種臭氧汙染的形成主要是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經高溫陽光照射後產生。與細懸浮微粒(PM2.5)相比,臭氧汙染的形成更複雜,除了人為排放外,還有植物釋放等自然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有立即性,治理難度也較大。

研究顯示,當大氣中臭氧濃度為50ppb時,就會刺激鼻腔和喉頭的黏膜;臭氧濃度在50~100ppb時,會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病惡化,同時刺激眼睛,使視覺的敏感度降低;而臭氧濃度高於100ppb會引起頭痛、胸痛、思維能力降低,嚴重時還可導致肺氣腫,是敏感族群猝死的禍源之一。除了危害人體健康,臭氧汙染還會導致植物葉片壞死、脫落,危害生態環境,造成農作物的減產。

有明顯季節性特徵

臭氧汙染有明顯的季節特徵,從春末開始,每逢晴朗炎熱的午後時分,通常是臭氧汙染的高發期。尤其在降雨少、氣溫高、輻射強的環境,會加速揮發性有機物的光化學反應,使臭氧濃度快速增高。因此,臭氧汙染可以依據氣象條件預報,提醒民眾在臭氧汙染濃度高的時段減少外出,也盡量避免長時間在戶外停留。

臭氧濃度是否安全,要看一天中最大8小時的平均值,與細懸浮微粒(PM2.5)等汙染物逐時的監測發佈不同。因為臭氧對於人體、植物的影響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門檻值,若採用24小時平均,高濃度的影響就會被低濃度掩蓋過去。根據我國空氣汙染防制法的空氣品質標準,臭氧標準為每小時平均值120ppb、8小時平均值60ppb以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確保人體健康,要求每日最高8小時臭氧平均值應該低於50ppb,我國還有明顯的差距。

高屏臭氧濃度惡化

本(十二)月5日,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公布今年國內臭氧觀測的分析數據指出,高屏地區臭氧濃度持續惡化,屏東市測站每日8小時平均臭氧濃度高於60ppb有153天,大於50ppb更有199天,可以說高屏地區民眾有半年以上都暴露在高臭氧汙染的風險中,這是極為嚴重的問題。因此環保團體呼籲政府檢討現行有關空氣品質的標準,修補空氣汙染管制的漏洞,以降低空氣汙染對民眾健康造成的危害。

今年五月環保署提出我國空氣品質標準修正的草案,包括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鉛等有關空氣汙染項目的標準都逐步加嚴,但是並未納入臭氧、細懸浮微粒(PM2.5)等高風險汙染物,顯示企圖心仍然太保守。鑒於臭氧對於健康帶來的危害甚大,環保署應該更務實的檢討相關標準,更周全的防制空氣汙染,以確實維護國民的健康及生活的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