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帶來糧食危機 靠科技可部分解決(20191022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10/30 16:16 點閱 38963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廖亭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要討論的議題跟氣候變遷有關,但也攸關每一個人的生存,就是因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造成全世界的糧食危機。我們在台灣從來不缺衣少食,但全世界約有3分之1的人是處在貧窮線、飲食有問題的狀況。

過去,我們會覺得是經濟問題才造成糧食危機,因為大家沒有錢買糧食,但現在整體是生產的問題,從整個全球變遷、氣候變遷造成的。先請汪教授分析,為什麼過去是經濟問題,現在變成了天氣,讓人有錢都買不到吃的。

吃飯皇帝大

汪中和:沒錯!氣候變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常說:「吃飽最重要的。」所以中國歷史上,只要人民吃不飽,社會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動。如此看來,第一、要讓人民吃飽;第二、讓人民可以安居,才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如今吃不飽的問題,除了戰爭會讓生產受到影響,讓飢餓到處肆虐,還有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對我們這個農業的影響,關鍵在於現在氣候變遷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它讓溫度升高的非常驚人,降雨強度也非常的可怕,包括颱風的威力也越來越強大,所以這些高溫、強降雨、颱風都讓農業的生產產生很多的壓力。

暖化速度太快

更可怕的是,我們暖化的速度非常的快,暖化帶來的環境變化比農作物的調節、適應,都快上非常多,所以環境帶來的壓力,讓我們農業生產有非常嚴重的衝擊,而生產受到衝擊,產量就會減少,供應不夠,但人口有這麼多,也就開始有了饑荒,或是營養不足的現象出現。

根據聯合國估計,全世界有77億人,但超過一成以上的人,有嚴重的營養不良、或是時時處在飢餓邊緣以下,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又加上戰爭,這對農業的影響都非常的可怕。

問:汪老師再請教您,因為糧食本身有保存的問題。像是很多已開發國家就會糧食過剩,丟掉的食物不知道有多少,但窮的人在那個地方,也就只能徒呼負負,因為交通運輸的費用也是非常大,不可能把這些糧食運給他們吃。

所以糧食的問題,很難做到讓想吃的人都有東西可以吃的普及化,對嗎?

77億人口都能餵飽?

汪中和:這需要國際的制度,聯合國組織應該就是在朝這方面努力,聯合國中還有一個糧農組織,糧農組織就是一直不斷的想要解決世界上農業的生產、飢餓、貧窮問題。

正如主持人所說,我們糧食生產當然是很多,聯合國說如果我們糧食生產完全不浪費,全世界77億人都不會有任何挨餓的問題。甚至聯合國估計說,到了2050年人口增長會到90億,只要我們的食物不浪費,也能滿足這麼多人口每天糧食的需求。

糧食多浪費也多

但我們發現,竟然因為經濟制度、交通運輸,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衝突,就讓糧食分配運輸有很大的障礙。聯合國估算,現在全世界糧食有3分之1都是被浪費掉的。像是食物到了市場就沒有辦法存留,當天就要拋棄,這都讓糧食沒有辦法發揮它的流通作用。

問:請教氣象專家賈博士,糧食好像除了栽種外,人家說「看天吃飯」、「天要不要賞不賞飯吃」等,氣候也影響很大,對嗎?

極端氣候層出不窮

賈新興:確實,自古以來的農民,一直都是靠天吃飯。

我們一開始有談到,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之下,造成很多的極端天氣事件出現,譬如高溫、乾旱、暴雨。舉例來說,今年好像都沒吃到荔枝跟龍眼,因為價格貴,但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去年12月跟今年1月、2月出現一個高溫乾旱的時機點,剛好這個時候是荔枝、龍眼開花的時間,沒有適當的氣候條件,才造成今年的產量銳減。

監控全世界氣候狀態

如果以全球角度來看,氣候變遷所造成的高溫、乾旱跟暴雨,也讓農業生產面臨非常大的挑戰。這樣的挑戰,汪老師剛有提到聯合國農糧組織在這塊其實非常的努力,因為未來全世界要餵飽那麼多人口。

所以針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預警系統,對於農業是非常重要的,包含天氣的預測、氣候的預測,聯合國的農糧組織都有在監控全世界天氣跟氣候的狀態。我想這對整個農業生產上來講,都需要考量到氣候變遷帶來的異常現象。

食物分配不均

當然,我們也發現現在的糧食危機,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分配不均,在面對飢餓和高度營養不良的地方,可能是屬於比較落後的國家,他們人口又特別的多,所以就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有一點是要減少貧窮人口,如何增加營養、水資源的供應等,是一個非常大的目標跟方向。

問:剛才所提到的陽光、空氣跟水,目前天氣整個亂了套,過去我們以農立國,長期以來都有正好的溫度、濕度跟土壤的環境下,反正都有飯吃,也不會餓死。

結果現在這個狀況,這不是你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有很多的變數存在。所以在這樣的變數上,賈博士您認為要如何在氣象上去解讀或是如何因應?

旱越旱、澇越澇

賈新興:我從部分的氣象資料發現,過去地球的氣候跟現在有非常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整個地球的溫度上升,而溫度上升,不只改變了大氣的溫度,還改變了海洋的溫度,使雨水分佈不均勻。這也造成很多地區乾旱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演變成旱越旱、澇越澇。

水資源分佈不均勻後,我們也知道作物需要陽光、空氣跟水,長期的乾旱不行,或是一下雨就是暴雨,而不是溫和的雨水。以前大家好像只要努力耕種,就會有豐收,現在卻不是了,因為還要面對大自然劇烈的變化。

農業衝擊大

之所以會有這些變化,也是因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我們造成的全球暖化,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前可能只要耕種、做好栽培管理,現在還要去面對極端天氣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或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問:對!我想汪老師是地球科學的專家,應該最能夠瞭解地球過去是如何的滋養我們,如今我們卻非常努力,也還不見得會有收成?

沙漠擴散一成

汪中和:是!今天我們碰到的糧食問題,是因為氣候暖化的緣故,但氣候暖化追根究柢仍是人禍。

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土地也受到了衝擊。因為氣候變遷,我們可以看到乾旱的面積一直在擴大,全世界本來有3分之1的土地屬於乾旱的沙漠,但在過去一個世紀幾乎擴大了一成以上,我們生長環境也就越來越少。

過去我們常常說「有土斯有糧」,現在我們土地不好,天氣又極端,也讓糧食生產受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衝擊人類未來的生存。

問:汪老師可否具體跟我們談一下,就是我們食物目前分三種:植物、動物、海產,您覺得在這三方面的衝擊來講,最嚴重的應該是哪一個?而且三個都有衝擊到,對不對?

夜間溫度高3倍

汪中和:三個都有衝擊到。以我們主要糧食來說,稻米、小麥、大麥、玉米、馬鈴薯等生長,都跟溫度、水息息相關,但全球暖化帶來的不只有溫度上升,而晚上越來越不冷,使晚上夜間的低溫越來越高,對於植物來說是致命傷害。

過去一個世紀,地表的溫度平均增長了1度,但晚上的溫度大概是它的3倍,因此我們所有糧食作物通通都在減產,這是在植物方面。

全球環境裂解

無論是雞、鴨、牛、羊等家禽、家畜也好,碰到高溫或高熱也一樣生長不好,再加上海水升溫,海洋溫度上升、海水酸化,我們的環境逐漸裂解,所以有人說在世紀中期,海洋能提供的食物會大幅度的減少,這是全面性的。對於環境來說是一個不幸的後果,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噩耗。

問:沒錯,動物、植物、海洋都發生影響,我想賈博士也有同感吧?

葡萄變更酸

賈新興:確實,整個農業的生產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除了糧食外,譬如說有些人喜歡的葡萄酒,在全球暖化之下,中高緯度溫度暖化的趨勢只會更明顯,所以法國葡萄酒的產區,已經有在研究高溫對葡萄的生長有礙,且會讓葡萄的酸性增加。

等同天空飛的、海裡游的都受到暖化的影響。汪老師提到,海洋暖化會帶來海水酸化,我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這會影響整個海洋的基礎生產及食物鏈。

科技挽救世界?

例如海洋酸化後,會讓貝殼類的貝殼溶解,融解後會產生碳酸鈣,也會大量影響整個海洋的基礎生產力。而且海洋酸化後,也會造成海水的含氧量降低,影響整個海洋,我認為這是個很重要的議題,需要被大眾所重視。

問:雖然我們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但事實上科學家的努力也是蠻厲害的。像是以人工的方法製造出很多人類食用的東西,包括肉或很多主食。在科學的研究之下,透過基因的改造,糧食不一定要用耕種的方式或養殖的方式。

就是有一些新的方式一直不斷的產生,甚至將來說不定人類只要吃一個小小的東西就飽了。請教兩位,就是說現在科技的發展,是否會讓下一個世紀的糧食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風貌。

人造肉

汪中和:我想是會的,外在的環境越來越不好,糧食的衝擊越來越大。我們要開源靠自然環境是很困難的,所以只好靠人為的科技。最近有所謂的人造肉,利用植物的蛋白,或者動物的蛋白質基因去培養,讓我們在蛋白質的攝取上,有一個補充的來源,這也是一種方式。

最近,像日本的植物工廠,或是現在很風行的垂直農場,像中國在北京就有一個垂直農場,提供的室內栽培跟水耕栽培,能夠不受天候影響、市場的操控,大量提供蔬菜。

基因編輯食物

所以我覺得科技的進步,可以協助我們緩解這方面的壓力。當然還包括基因的編輯,改造稻米、香蕉或大麥,透過改變基因,讓它們能對於旱災、高溫等忍受度更高,產量也就不會受到高溫乾旱那麼大的衝擊,這是科技方面能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好處。

賈新興:確實,之前因為工作關係有接觸到的農業專家,在面對極端高溫、熱浪,抗旱的作物品種選育工作非常重要,像台灣也有全世界非常好的種源庫,能夠保留原生種植物,抵抗惡劣天氣選育的工作。

種原庫選育

不過這跟所謂的基改是不太一樣的,這是靠育種、選種的方式去選育。我想,這是未來在農業方面很重要的議題。

因為現今對基因改造食物,大眾認知還有有各種不同意見與看法,但若是靠著育種方面,確實是可以獲得一些改善,是面對極端天氣事件一個很好的作為,這是第一個。

超級食物誕生

第二個,像人造肉等食品的出現,比爾蓋茲基金會也有在研究支持,利用科學的方式提供不同種類的糧食,甚至如主持人剛才所說的那種超級食物,只要吞一顆,就能獲得飽足感,未來的確有可能。

只是如果以後只吃一顆東西就會很飽,有時候我們對食物的口慾似乎會失去一個平衡點。回到剛才所說,糧食危機生產跟食物的配置,聯合國他們其實有在做一些新創的比賽。

我們都知道,很多國家也是食物過剩,但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做有效的食物管理跟應用,讓分配能夠更均勻。我希望年輕人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利用新的科技將食物平均分配,使第三世界國家能跟我們一樣享受到餐桌上的美食。

主持人:謝謝兩位專家提供的寶貴建議。人類社會已經把環境破壞的不得了,也許透過人類的小聰明或科技,有辦法把人類餵飽,但餵飽跟享受美食是不同的。如果人類可以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自己所耕種的美食,那種精神的享受,相對於把人類當作一個物品,隨便吃維他命就飽了,這樣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