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美中貿易戰的迷霧(楊艾俐)

楊艾俐 2019/10/06 17:03 點閱 2137 次

「一山可容二虎」,這個世界足以容納中美雙方一起持續增長與繁榮,並為兩國的共同利益,甚至全球的福利相互合作。

美中貿易談判將於10月10日、11日進行復談,舉世矚目,這是自去年川普發動貿易戰的第五輪談判。

此輪起自川普在5月5日當天發表了他的兩篇推特,說與中國的貿易協商進展太慢,要把中國輸美產品2,000億美元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至25%,還揚言短期內也將對其他3,250億美元的陸貨徵收25%關稅。

這與他先前一直宣稱雙方談判狀況良好的說法迥然不同,當時亞洲是5月6日星期一,中國人正度過五一勞動節的五天歡愉假期,準備開工上班,這兩條推特如兩枚超級魚雷,擊沉全球股市,中國上證指數跌了4.6%,創三年來的記錄,台灣更是差點跌回一萬點以下,半年累積的指數,半天內就消耗完畢。

美國道瓊,納斯達克指數還算穩健,但一星期後,中國宣佈報復措施,加徵美國關稅,道瓊也一跌就是700點,跌幅是幾年之最,光是蘋果股價就跌落5%。因為中國也回擊,嚴重打擊美國高科技產業。形成今年上半年最嚴重的股災。

貿易戰早該開打

其實以美國必須稱霸世界,永保一強的決心,這場貿易戰早應該開打,中國自進入WTO以來,對世界貿易量急速成長,對美國自不例外,從2001年對美國的804.85億美元,成長到2017年對5836.7億,增加了7倍,對美貿易順差也從280.80億美元,升到2017年2758億美元,增加了10倍,而且順差就佔了對美貿易的一半。

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直如浴血鳳凰展翅高飛,但同期間的歐巴馬總統意在世界和平,對經濟無甚概念,放任中國各種經濟行為,如偷竊美國技術、以孔子學院為名在世界各地舉行進行統戰等,如今,反中已經變成兩黨及中國學界共有的議程。

中國的反應與策略

中國在這場貿易戰中,剛開始反應被動遲緩,但是中國對各項問題先是調研、接著定性、再來定調。針對中國反應慢,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張五岳說,其實是他們還在做調研,後來研究美國的要求,發現美國人既要命(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如5G,AI,也要逼中國放緩國進民退,減少對高科技補助)又要錢(減低中美貿易逆差)。

中國決定美國要錢可以(擴大對美採購及放寬美國貨物進口標準),要命則不幹,不妨慢慢磨,最好能拖到川普連任失敗,但是現在兩黨已有共識,要減緩中國的發展,所以美中基本取向是長期的對抗多於合作,所以這是一場持久戰,離結局還有得等。這次磋商範圍將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及關稅的增加。

兩敗俱傷

貿易戰兩方必定有傷,對中國傷到的包括人民幣貶值15%左右,上證指數跌20%,至今未恢復,最傷的是年輕人就業問題,尤其是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十五年前開始,大陸也採取與台灣同樣高教策略,大舉擴充大學陣營,不管是新大學或是舊大學擴招,例如今年就有834萬大學生畢業,相當於1/3台灣人口,如果發生大規模失業,社會崩潰,將不利共產黨統治。

對美國傷到的是美國通貨膨脹,雖然統計數字上未顯明,但是美國的居民深有感受,話說美國光對中國進口貨品加關稅,但是在市場上是百物(不止從中國進口)齊漲,人工更是漲得凶。逼得美國聯準會必須降息,才能遏制通膨。但是下藥得猛,又怕引起經濟衰退。

美國已經連續成長三年,預料明年經濟會放緩,但不至於發生蕭條,或金融海嘯,因為美國近年來加強管理大型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不太可能發生。

台灣不碰尖不做卒

中美戰爭的訊息接連而來,但是和平跡象也眾多。一、中美經濟互相依存:中美都互為雙方最大貿易國,中國購買了美國1/3的公債。二、至今兩國領導人都還是強調和平,其實中美兩國幾乎都沒有主動發起過戰爭,美國兩次大戰都是被動參與。三、雙方仍有寬廣對話空間,例如核彈的競逐,美蘇通過對話、和平地控制了歷史上風險最高的大國競爭。

倒是夾在中美貿易之間的台灣經濟堪虞,各種機構做出的預測明年經濟可能低於2%,根據中央銀行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中關稅戰全面開打,亞洲各國GDP所受到的影響,台灣2.41%影響最大,超過中國、日本、韓國,因為台灣靠外銷,外銷的40%又銷往大陸,很多企業靠台灣做核心技術,到大陸加工,然後銷往美國,靠的是兩地合作賺的利潤,現在此條供應鏈被打散,中小企業處境更困難。

所謂「一山可容二虎」,這個世界足夠寬廣,足以容納中美雙方一起持續增長與繁榮,並為兩國的共同利益,甚至全球的福利相互合作。

而台灣重要的是,各種經濟政策從不攖中國之鋒 不做美國之卒,就是不要碰觸中國的尖鋒,(如香港問題,統獨問題等),也不應做美國制衡中國的馬前卒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