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北冰洋無冰帶來的衝擊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0/01 16:10 點閱 4914 次

上(九)月18日,美國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觀測到北冰洋的海冰面積為415萬平方公里,也是今年的最小值;這個數字與2007年及2016年的紀錄並列為歷年第二低值。列名海冰面積最低的第一名是2012年,當年的紀錄只有339萬平方公里。

北極野火 海冰消融

今年北冰洋海冰的最低面積可以維持在4百萬平方公里以上,是一件讓科學家意外的事。原來從今年五月以來,北冰洋海冰消失的速率就開始超越了2012年融冰的下限範圍;隨後在七月及八月初融冰的速率更快,最高的時候一天消失的海冰超過10萬平方公里,當時許多研究機構預測九月中旬的最低海冰面積可能會打破2012年的歷史紀錄。

沒想到八月中旬以後情況逆轉。雖然今年北極圈內的平均氣溫比正常均溫高出4~5℃,夏季又有嚴重的北極野火蔓延事件,但是因為沒有出現其他的極端天氣事件,穩定的大氣竟然減緩了海冰的消融,最終今年的北冰洋最低值沒有下破4百萬平方公里的門檻,讓大家舒了一口氣,也顯示大氣層的穩定對生態環境是很重要的。

北極放大作用

長期以來北冰洋一直扮演調節地球溫度的關鍵角色,白色海冰對陽光的高反射率是個重要的因素。但隨著地球持續暖化,冰雪融化或變薄,露出下面的深暗顏色,不但降低反射率,也強化輻射吸收。

因此,地球氣溫逐漸上升,又反過來融化更多的冰雪。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變暖導致冰雪融化,冰雪融化又促進暖化;這個過程被稱為「北極放大」作用。隨著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攀高,北冰洋的消融速率成為一個極重要的指標。

無冰的北冰洋

那麼,我們何時會看見一個「無冰的北冰洋」?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課題。對研究北極區的科學家而言,「無冰」並不是說北冰洋完全沒有一點海冰,而是表示北冰洋海冰的面積已經低於1百萬平方公里了。雖然1百萬平方公里約有28個臺灣島的大小,但是對北冰洋來說,這就是災難的開始,一個極重要的環境指標。

從1981年至2010年,北冰洋九月下旬的平均最小面積約為630萬平方公里,如今竟然快速降到約4百萬平方公里。不僅是面積的大幅減小,北冰洋也在快速地變薄,也就是說以前可以存留5年以上的厚冰層,都因海洋增溫而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1~2年的薄冰層。

因此就體積而言,北冰洋已經損失了大約四分之三的海冰。這實在是非常瘋狂的事,一個存在有3百萬年之久的北冰洋,居然在40年的時間裡消失了這麼多,「無冰北冰洋」的情景將在這個世代就會出現。

熱浪擴張 野火蔓延

無冰的北冰洋不但喪失了調節氣候的功能,還帶來更多深遠的影響。俗話說:在北極發生的事情,並不只留在北極。極區附近的噴射氣流因暖化開始減弱又蛇行,造成極區冷氣團向低緯度伸展,帶來寒凍的低溫;另一方面,赤道地區的熱浪向北擴張,高溫及森林野火四處蔓延,就如今年世界各處所遭遇的慘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九月25日發布《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雪圈》特別報告,明確指出如果我們將氣候暖化限制比工業革命的基準高1.5℃,我們每1百年會看到一次無冰的北極;如果我們暖化到2℃,那每三年就會遇到一次。面對艱難的未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快的減碳並做好相應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