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運動員照顧制度(蔡孟峰)

蔡孟峰 2019/09/29 14:36 點閱 16707 次

台灣名揚國際的運動員何其多,為國家拼回獎牌和至上的榮耀,但是卸下戰袍逐漸褪下光環以後,也漸漸被遺忘,要說在目前各單項運動最能夠讓運動員擁有尊榮地位,非棒球莫屬,從9月28日2萬人湧進台中洲際球場,為中信兄弟象球員「恰恰」彭政閔引退賽暖身可見一斑。

尊榮待遇非人人都有

然而除了棒球之外,其他運動項目的選手,只有在國際賽事中異軍突起時,才可能獲得政府關愛的眼神,否則在短暫的運動員生命中,年齡漸長、體力衰退,甚至舊傷累累,可能也無人聞問,更甭談自選手生涯退役以後,政府能夠有完善的體制來安排去路。

以「恰恰」彭政閔為例,2001年加入中華職棒,職業球員生涯成就及獲獎早被封為「精神領袖」,前還有2016台灣「不動第四棒」陳金鋒退役,兩大球星卸下戰袍的當年,都連帶促成中華職棒一整個年度賽季的討論,這當然是球員的榮耀,但卻並非是每一位運動選手都能受到如此尊榮的待遇。

運動員退休享保障

日前效力於美國職籃NBA的華裔球星林書豪,下個球季尚乏人問津,傳出可能轉戰大陸職藍CBA以後,外電就報導林書豪待過9個NBA賽季,如果未來沒有再重返NBA,據聯盟規定,45歲之後每個月可領1838.04美元、約新台幣5萬7千多元的退休金,50歲更可提升到近9萬新台幣。

另一位曾經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待了8年多的本土球員王建民,雖然未達10年年資,可領取最高額度退休金約18萬美元、折合新台幣540萬元,但他仍可在年滿62歲之後,年領5百萬左右台幣的退休金,這種大聯盟等級的制度,雖然不比在球員階段的高薪,但退休後享有保障,是職業運動的典型。

台灣目前除了職棒以外,其他還有在國際各種運動賽事奔波的職業選手,都只能靠自己拼得好成績獲得賽事獎金和企業贊助,等同累積訓練經費和退休金,否則光環不再,全身傷痕累累也無人聞問,在「恰恰」彭政閔褪下球員身份的同時,除了給予掌聲以外,也該全面檢討運動員退休以後,如何建立完善的照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