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可自我診斷 專家:先跨一小步

祝潤霖 2019/08/12 15:15 點閱 17285 次
妥善的計劃能幫助擺脫拖延症候群。(photo by Flickr)
妥善的計劃能幫助擺脫拖延症候群。(photo by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綜合報導】拖延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舉凡電腦、網路、手機、社群,有太多干擾注意力的事物存在,拖垮了人們原本打算完成的事項。專家認為這跟情緒控管有關,逃避負面情緒往往成為拖延的關鍵,而透過計劃則能有效推動人們前進,並可利用數種自我診斷法對抗拖延症。

先學自我對話

根據《BBC Future》日前報導,專家提供了幾種拖延症的自我診斷:首先別一味仰賴意志力,試著把目標想成使命必達的任務。檢視是否害怕失敗而延遲行動,尋找解決方法與回饋的正能量。預先計劃會是個好的開始,且比沒計劃者多出兩到三倍的行動力。排除任何讓你分心的事物,如手機鬧鈴、社群網站通知等。

搶在逃避負面感覺的安慰之前,先設法獲得即時的自我獎勵。別把自己當成未來的超級英雄,認為以後會有更多時間是不切實際。務必善待自己、原諒自己曾經的失敗,會是面對下個挑戰的良好心理建設。用正確的方式跟自己對話,把自己說服為要去跑步的人,或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跑者,實踐的結果會大大不同。

完美主義者愛拖延

另根據《Fast Company》專文談到,拖延症患者也有不同類型:第一種是完美主義者,花太多時間專注在細節,自我期望過高、害怕表現不夠好,建議把自我期許從「應該如何」換成「能夠如何」。第二種是缺乏實踐力的夢想家,跨不出第一步、總想著「某天會做」,試著每天邁出一小步會是良藥。第三種是憂慮者,等待著突破點事件發生而不行動,其實不如做些別的事來更接近目標。

第四種是危機製造者,愛撐到最後一刻才找藉口,說一直沒有動機去做,建議多用理性思考來取代情緒感覺論。第五種是反抗者、又分成兩類,前者不願意屈從於他人的期望,後者甚至透過違抗來激怒對方,這種人應把心態稍作修正,從被動反應調整為自己要採取行動。第六種是討好者,往往承諾太多、能力沒跟上而做不到,應該學會適時說不的拒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