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反撲 國土、能源、交通待因應(李得為)

李得為 2019/08/01 17:35 點閱 34099 次

北極圈與歐陸今夏出現歷來最熱天候,連北極圈內都發生上百起野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野火蔓延程度史無前例。

野火煙霧在太空看得見!

格陵蘭冰原比往年提前一個月開始融冰,美國阿拉斯加州有超過200萬英畝土地遭野火摧殘。野火產生煙霧從太空中都能見到,釋放出至少1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比利時全國前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極圈內永凍層土壤富含泥炭,泥炭層悶燒難以被察覺。北極圈內永凍層土壤是遠古時期碳儲層。當它們融化甚至燃燒後,將釋放更多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助長溫室效應導致惡性循環。

熱浪來襲人畜難逃

由於北方高壓籠罩西歐上空,西風帶被排擠,西歐各國普遍出現攝氏40度以上高溫。引發森林大火、空品惡化,鐵軌因熱膨脹彎曲變形導致火車減班,人類與牲畜暴斃並造成農作物減產,歐陸各國因這波熱浪造成損失難以估計。

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助長全球暖化,人類漫無節制使用石化燃料、濫伐森林植被是為罪魁禍首,若各國政府不肯摒棄成見共同行動遏阻升溫趨勢,後果不堪設想。

還記得「忠孝東河」嗎?

地狹人稠、生態體系脆弱的台灣,亦無法自外於氣候變遷。年均溫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值1.4倍,本是古代湖底的台北盆地更高達1.7倍,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更是全球平均值2倍。

臺北市與高雄市日前均因瞬間豪大雨積水盈尺,平日車水馬龍的臺北市忠孝東路淪為「忠孝東河」,暴露都會區因旱澇兩極化降雨分布,以往興建的下水道與排水防洪系統設計上限,無法應付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衝擊,都會區下水道清淤工程週期宜較過去更密集。

加上市區建築、道路與地面多以不透水的混凝土鋪設,遇到大雨土壤無法吸收,超量降雨無處宣洩導致積水雪上加霜。

台灣9成以上人口住在西部沿海平原。若海平面高度上升,低窪地區首當其衝。甚至有學者指出,若海平面高度上升,六都可能只剩桃園和台中倖免。

托洛斯基曾云:或許你對政治不感興趣,但政治卻對你深感興趣。政府決策或具體措施影響,及於升斗小民生活各層面乃至身家性命財產。

石化燃料助長空汙

政府放任私人運具增加如脫韁之馬,加上今政府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以石化燃料為能源主軸,不僅助長空污,也導致溫室效應更顯著,地表升溫與空污威脅國民健康,使台灣越來越不適於人居。

以交通部今年6月份統計數據為例,台灣人口成長逐漸停滯,但私人運具數量卻有增無減,以六都為例,除台北市外,其餘各市登記私人運具數量都呈現增加,台中、台南與高雄更是車比人多,公共運輸市佔率低,平均不到1成。

人為因素扭曲氣候規律程度越嚴重,大自然反撲也會越劇烈。愚見以為執政者宜改變能源和交通政策主軸,降低依賴石化燃料比重,更宜分散首都機能甚至考慮遷都,國土區劃開發、能源與交通政策宜全盤翻修。

未來,減緩年均溫與海平面上升趨勢,政府須拿出政策方針和具體作為不能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