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情故事給現代愛情的啟示

醒報編輯部 2019/07/24 10:07 點閱 2171 次

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面對愛情的困惑,凡是人都會想要有個解答。但愛情真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我們在這一章後面要講的《愛經》所說,如果有誰不懂愛的技巧,那就請他來讀讀這部作品,意思就是告訴你:愛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去尋求方法,比如通俗的兩性讀物、專業的心理生理知識書籍,或者從反省自己、觀察別人的經驗找答案,甚至跟朋友的聊天分享或是看以愛情為主題的影劇、故事都是。

在《學著,好好分》書中,我曾經提過,在心理學上大多認為「愛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但社會學不太從這方向去思考。不是說愛情不是情緒,而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過程」以及「社會制度」這幾個面向。

而在本書,我們不再分析如何愛或者失去愛這個行為,而是要好好討論十五個經典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或愛情類型,我們會從故事的源頭、原點開始,討論故事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角色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愛情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如何影響、形塑人們對愛的認識?

因此對於經典故事,除了「社會行動」、「社會過程」和「社會制度」之外,我們關注的又多了兩個面向:人際(故事的主角、配角,甚至跑龍套的)以及意識形態。

##一種人際關係
愛情一定是一個人vs.另外一個人或物的,在古代的故事中還有跟鬼的呢!(就算是鬼,也是依照人類的想像去設定的)。比如我們常用鴛鴦什麼的比喻愛情,那也是投射人跟人的關係,不然人為什麼要羨慕鴛鴦?因為鴛鴦永遠是兩隻在一起,很像買一送一或第二件六折這樣。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納西瑟斯,一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以後就愛上自己,「自戀」Narcissism這個英文單字就由這而來。愛情可能會讓人自戀不是假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不停照鏡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時候的你做這些事其實是為了別人、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卻不是你在看你自己啊!

「自我」的形成是來自於你跟別人互動,看見別人對你的反應之後,你會「修正」自己,然後修正的你再跟別人互動,又開始一個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的過程。

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不要自己執著、自己很嗨,覺得自己真是可以上執著榜,只要對方不愛你,這個愛情根本就沒有開始!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己做的,比如講笑話,比如談戀愛。

一種意識形態

現代人常常把愛情當成宗教,好像覺得沒有愛情是不行的。其實人不一定要談戀愛的,就像以前有人結婚也不是因為愛,結婚是結婚、戀愛是戀愛,這是兩回事,是到現代才變成一回事。古人都是相親就結婚了,皇帝有時候選妃還能看一下,一般人都是等到掀蓋頭才能看,可沒有七天鑑賞期啊!都是別人幫你看好的。

因為那時候結婚不是為了你的情感呀,傳宗接代才是結婚的目的,因此結婚也就演變成經濟功能—這個女的可以幫你賺錢,那個女的可以幫你生小孩,你要是有錢有很多女人,就是每個女人都有不同的功能,雖然沒有什麼皇后、貴妃、答應這些頭銜位置的,但是想法是差不多的。

既然社會學考慮的是行動、過程、制度、人際跟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在看一個愛情故事時,不會只說:「這樣啊!好可憐喔!」不會是這種楚囚對泣的情況。這些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值得用一本書去分析、討論,不在於要追求什麼歷史真相,歷史有沒有真相不是目的,而是從中對愛情有自己的省思與啟發。

我希望大家要去了解去思考:故事發展到這地步,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轉折?要欣賞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過去的人怎麼樣,那不重要啊,那人都死了或者根本沒存在過,重點是你,是在於現代的你可以怎麼樣?

如果一個人對愛情的觀念、對克服愛情各種難題的方法沒改變,那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穿著現代衣服的古人。面對愛情,沒有看也沒有學,以為自己一上情場就能運用自如,或者期待媒體上的名人、團體聽到問題馬上就給一個答案,甚至你只要一個答案,把那個答案當成萬靈丹以為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都是非常可怕的期待。

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情全民開講

《饗宴》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大約在西元前三八〇年所寫的對話錄作品,內容主要在討論愛的本質。從字面上來說,這本書就是大家一起喝酒閒聊的內容,不管是哪一個譯本,看完你都會覺得裡面每個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也是這本書非常有趣的地方。

《饗宴》的故事一開始很簡單,一個叫阿波羅多洛斯的人,轉述了他從阿里斯托得莫斯那裡聽來的,一場有關於愛情的宴會對話。當時參加宴會的人有斐德若、鮑薩尼亞、厄里克希馬庫斯、阿里斯托芬、阿伽通和蘇格拉底等六人。雖然這些對話都是轉述而來的,聽起來很像某週刊,都是傳聞都是轉述,而且文章裡也說:「啊!有些事情告訴我的人已經記不清楚了。」但無關宏旨,《饗宴》整個故事還是非常有意思。

原本這一群人就是在宴會吃飯,接著一群人就在討論要不要喝酒。這時,有個叫厄里克希馬庫斯的醫生就跳出來建議,不如大家以談話來代替飲酒,更建議大家來頌讚愛神,因為那個時代連「鹽」都有人寫文章稱讚,卻沒有頌神的詩或讚美歌是獻給愛神的。提議獲得同意之後,大家就輪流開啟關於「愛」的話題。

後來有不少人認為倒數第二個發言的蘇格拉底,將「愛」導向對「美」的探討的言論,是整篇《饗宴》的最高潮。但我卻覺得蘇格拉底的觀點還是比較哲學了點,反倒是阿里斯托芬對於「另一伴」的奇想,才是文章真正高潮的地方,讓我們對於愛有了更多的想像。還有斐德若提到的幸福泉源、愛情燈塔說、為愛勇戰的力量,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說法。

愛人還是被愛?

斐德若是第一個被厄里克希馬庫斯點名起來頌讚愛神的人。「他一開始就就提出這樣一些論證:愛是一位偉大的神,對諸神和人類同樣神奇。」然後他提到,「愛」是在大自然出現以後首先產生的東西。

「對這位神的崇拜是最古老的,因為愛神沒有父母,任何散文、詩歌都沒提到過他的父母,而赫西俄德告訴我們,首先出現的是卡俄斯(英文的chaos,指混沌),然後『從卡俄斯產生寬胸脯的大地,她是所有一切事物永遠牢靠的根基,然後才是愛……』」

在後面,斐德洛提到了幾個重點,「愛是古老普世公認的,而且是人類一切最高幸福的泉源。就我個人來說,我說不出有什麼幸福能比得上做一個溫柔的有愛情的人,或者對有愛情的人來說,做被他所愛的青年。」

翻成白話文的話大概就是說,你要做一個去愛的人,還是一個被愛的人?斐德洛顯然認為,做個被愛的人比較幸福,但我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你要找到另外一個跟你差不多相愛的人,愛情是平等的,是互惠的,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

很多人會陶醉在自己或別人一個人不斷付出的情況,覺得好偉大,這是錯誤的觀點。愛情不是一個人付出就偉大,愛情,永遠不是一個人,必須兩個人同樣付出,也就是我的八字真言:「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斐德洛也說:「愛情像一座燈塔,指明人生的航程。」我覺得是一句講得很好的話,但這句話顯然違背很多人的想法,尤其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很多人認為愛情基本上只會引導你走到錯誤的方向。人不需要愛,只要知識、讀書、賺錢。當然這跟一個人的環境有關,如果你的生活環境一直很困頓,愛情當然不會是你的第一選項,好好賺大錢才是你的第一選項。

反過來說,你到便利商店可以買到一本類似《如何在三十歲以前賺到第一桶金》的書,會有書告訴你如何在幾歲以前談到第一次戀愛嗎?沒有,很多人覺得就算你三十歲還沒有戀愛也ok的,反正有錢就有愛,有錢就有對象,那你遇上的對象又是什麼?當你的錢沒了的時候,那個對象還在不在?你想要的是這樣的對象嗎?你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

如果你沒有想到愛情需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只是用一種很傳統、很物化的方式去尋找或想像自己的對象,我想在這個時代你碰到的釘子恐怕也很多,最後就變成釘子戶,什麼沒有、釘子最多,你要幾號釘子都有。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圓

現在來說說我認為整個《饗宴》最高潮的部分,也就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的論點。他說,人在原初是球形的──你看這傢伙想像力真豐富呀,前面的人都講得那麼正經。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著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圓圓的脖子上頂著一個圓圓的頭,兩張臉分別朝著前後不同的方向,還有四個耳朵,一對生殖器,其他身體各組成部分的數目也都加倍。他們直著身子行走,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但也可以任意向前或向後行走,等到要快跑的時候,他們就像車輪一樣向前翻滾。如果把手也算在內,他們實際上有八條腿,可想而知,他們能滾得非常快。」

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阿里斯托芬的話會讓你記憶深刻。前面那幾個人不管講什麼,可能都是你很快就忘掉的東西,但他講得實在太傳神,什麼八條腿、滾得非常快,會讓你不禁想像具體的形象,像看動漫一樣生動。

阿里斯托芬還說人在最初有三種性別:男人、女人、陰陽人,分別是太陽生的、大地生的跟具有兩種性別特徵的月亮生的。這看起來很像胡扯的,太陽怎麼可能生出人類呢?生出來的人一定是very hot,對不對?

後來,人類想要飛上天界,造諸神的反,以至於眾神就來研擬要怎麼樣懲罰人類的蠻橫無理。宙斯想出一個辦法:把人劈成兩半!再吩咐阿波羅把人的臉孔轉過來,讓他能用被切開一半的脖子低下頭,看到自己被切開的身體,發現自己只剩下一半。

神的目的是要讓人感到恐懼,要懲罰人的造反,不讓人平起平坐。然後再讓阿波羅把他們的傷口都治好,把皮膚拉到中間、打結,因此變成了肚臍眼的由來,也用來提醒人類這件很久以前的事。所以你下次洗澡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肚臍眼,就要知道有這麼一則故事。

「那些被劈成兩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奔跑著來到一起,互相用胳膊摟著對方的脖子,不肯分開。他們什麼都不想吃,也什麼都不想做,因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另一半。時間一長,他們開始死於飢餓和虛脫。」

「幸運的是,宙斯起了憐憫心。他想了一個新辦法,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人可以通過男女交媾來繁殖。

完整的愛情

在這裡,阿里斯托芬講了一句話,打動了世上無數人的心:「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合的那一半。」所以當你在追求一個人,找到那個人之後,常常會說「這是我的另一半」,就是這麼來的,是英文講的better half,比較好的那一半,要捧一下對方,不然比較好的那一半幹嘛跟你這個比較差的另一半在一起?

阿里斯托芬還說:「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這個「完整的愛情」概念,現在被很多人拿來比喻、延伸,因此你常會覺得沒有愛情、找不到另一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過去也有外國的媒體研究過什麼話語會打動女性,結果發現「You complete my life」這句話很有效,對女性來講很管用,還有「You are my soulmate」也在前五名。

不過這在談戀愛的時候沒問題,但等到失戀的時候,問題就非常大。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你失去他,你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意義,甚至感覺完全沒有意義。

有人會說,沒有他我活不下去,因為我已經不是完整的人。但失去的利弊得失很難看得出來,這世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禍福相倚,真的不要把一件事情看得太過絕對。

失戀有的時候也是一種祝福,有些不適合的對象,你早一點跟他分手,那真的是你的幸福,即使當下非常痛苦。所以你要是卡在「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種想法上,只是讓自己更痛苦。

我認為,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一段關係是有三個東西存在的:你、他以及你們,你跟他是兩個個別完整的人,只是現在的關係斷裂了;要走出來很痛苦困難,但你是一個新的你,他也是一個新的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變成一個不完整的人,因為未來還有很多可能與選項啊!

從遊戲中學愛

在《學著,好好愛》這本書中,我們提到一位學者李約翰,以及他在一九七〇年代提出的「愛情的顏色理論」。他任為愛情跟顏色中的紅、藍、黃三原色可以相互類比,愛情的風格也和原色一樣,可以分為三種:肉體愛、同伴愛、遊戲愛。

遊戲愛顧名思義是「玩耍」或「遊戲」的意思,而遊戲愛的典型,在小說、戲劇裡面也常常可以見到,像是接下來要介紹奧維德的《愛經》,就是遊戲愛的經典之一。

這是一本有點心術不正的書,又是以男人的角度出發,最早的花花公子大概都是從《愛經》學到如何把妹的技巧,因此可以說它是一本寫給男人看的「遊戲愛」教戰手冊。

《愛經》的訴求很明確,從擬定計畫、如何贏得芳心,到外遇被抓包時要用什麼說詞,講得真是鉅細靡遺。所以很多人會被這種步驟化的方式影響,總是希望在學習愛或追求對象時,直接有個專家或團體告訴你:好,這裡有三個或五個步驟,你就這樣做!只想知道所謂的SOP,以為只要技巧對了就無往不利。

##為何失敗者眾多
我們要討論《愛經》這本書絕不是為了學會技巧,或是把男人女人概化成一種樣貌,而是看見書裡提出的情境,注意到某些問題,開始思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完全把內容當成答案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多愛情的問題並非得到一個解答就豁然開朗或忽然解決,這其實是很多人的誤解。你真正需要的是自己思考去尋找出來的答案。

在《愛經》的一開始,奧維德就告訴男人要有計畫,就像《孫子兵法》告訴你打仗要有計畫,戀愛也是一樣。「你呀,第一次迎接戰鬥的新兵,首先,請著意找好你愛的對象:然後,努力去打動你所喜歡的少女的芳心:最後,讓那份愛情長久維持下去。」

學著,遇見愛: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第三堂,16個愛情經典故事,16種對愛的選擇與解答
作者:孫中興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