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文蛤歉收的養殖業警訊(李武忠)

李武忠 2019/07/04 14:32 點閱 13971 次

文蛤含豐富的蛋白質、維他命B12、維生素E、鈣、磷、鐵、鎂、鉀、銅、牛磺酸等營養素,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全球貝類的需求強勁,價格看好,而國內文蛤養殖重要地區雲林台西鄉,卻再度發生養殖文蛤產量歉收,不敷成本,養殖戶愁眉不展,只好一再呼籲政府相關機構,幫助他們找出原因及應變方法。

養殖文蛤大量死亡

近年來國內養殖文蛤發生大量死亡情形的頻率越來越高,業者損失慘重。政府部門早已委請水產試驗所與相關大學教授進行研究多時,原因仍眾說紛紜(如基因劣化、放養密度過高、氣溫遽變、池子老化、弧菌爆發、工業污染病毒感染等)。

若真的因大環境的改變,讓傳統文蛤養殖方法難以適應,也應坦誠的告訴養殖戶並指導他們該如何經營下去,透過改變養殖種類、養殖方式、採取輪養或休養,試著轉營其他產業等,而不是老是透過補助予以安撫,治標不至本,讓慘事一再上演,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

科技養魚風潮

養殖漁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重要,只是傳統養殖漁業靠經驗傳承,受天候影響很大,隨著氣候變遷,傳統養殖方式正遭到嚴格考驗,成為高風險產業。

為此全球興起新的科技養魚風潮,納入先進的無人機暨機器人技術(AI)、全自動化管理、物聯網(IOT)、衛星定位、大數據、新零售市場、資訊通訊技術(ICT)、水產品溯源制等等,成為新的賺錢行業。

國外許多科技、資訊等大廠及投資者,紛紛投入開發智慧型水產養殖,而台灣政府投注在這方面(尤其科研)的經費及人力相對落後,應急起直追。事實上台灣在水產繁養殖技術及IT產業發展上都還擁有相當的實力,卻未加以整合,共同建構出適合台灣的特有智慧水產養殖的營運模式,令人惋惜。

重新審視養殖漁業

科技創新是台灣生存發展的命脈,國內養殖文蛤大量死亡正好給予我們一個重新審視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策略的契機,只要找到正確方向、用對方法,國內養殖漁業可以嶄新風貌重登國際舞台,再度發光。

選舉又要到了,政府老是靠補貼救助來緩解民怨,爭取選票,只是這樣的做法只能治標不治本,問題仍繼續惡化,只會讓養殖戶一次次受到打擊。畢竟舊思維找不到新的出口,不僅文蛤養殖產業如此,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困境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