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操弄多 形塑民眾心態

醒報編輯部 2018/06/20 11:05 點閱 13703 次

真相只有一個?比較下列這兩種說法:網際網路促使世界上的知識廣為流傳。網際網路加速了錯誤資訊與仇恨的散播。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然而,如果一個人從來沒聽說過網際網路,那麼第一種說法帶給他的印象,就與第二種說法截然不同。

選擇有利真相

每一個故事都有許多面,換個說法就是,「任何一組事實都可以推論出不只一個真相」。我們在小小年紀就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初階辯士或犯錯的學生都知道,要選擇對自己的處境最有利的真相。

只是我們多半不清楚,這些不同的真相究竟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少彈性。在許多情況下,有各式各樣真誠的(甚至也許是公平的)正當方式,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或一項政策。我把那些說法稱為「矛盾真相」(competing truths)。

協助公司渡難關

幾年前,一家經歷轉型期的跨國企業邀請我去協助他們度過難關。這項任務並不稀奇,我在戰略溝通這一行累積了足夠經驗,讓我有機會協助許多世界一流的企業,釐清他們想做的事,並設法向他們的員工說明。

我先去找那家公司最重要的幾位高階主管面談,蒐集他們對於產業與組織現狀的看法,整理好他們告訴我的事實,再前往一間位於曼哈頓的豪華商務套房,坐下來和執行長談這件事。我問執行長,他希望我為公司寫個「千載難逢」的故事,還是「火燒屁股」的故事?

如果是千載難逢的故事,就會描述令人興奮的新科技將如何協助公司,在某些關鍵市場滿足不斷成長的顧客需求,並進一步獲取利潤,開創成功的未來。但必須人人都支持即將實施的轉型計畫,否則公司就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為實現同一結果

相較之下,如果是火燒屁股的故事,就會反映公司近來的失敗,以及這些失敗衍生的深層組織問題,造成漠不關心與事態加劇的惡性循環,以致於在短短五年內就可能毀掉整個公司。而扭轉這種命運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支持即將實施的轉型計畫。

這兩個故事都是真的,的確有大展鴻圖的好機會,但要是大家不同心協力把握,組織的存在恐怕就岌岌可危了。這兩種版本的真相皆為了實現同一個結果——全體員工支持辛苦難捱的轉型過程——然而兩種真相在員工心中產生的印象卻是天差地別。

聰明人(有些人甚至擁有不只一個學位)聽了領導者的話會信以為真,開始對未來感到焦慮或興奮,至於他們是哪一種反應,取決於執行長訴說哪一個故事。不僅如此,他們的所做、所想和感覺,也幾乎都會被他們秉持的心態(mindset)染上異樣的色彩。

矛盾真相的模式

這種溝通方式具有令人不安的彈性,令我不禁疑惑,針對同一種情況,怎麼可能陳述不只一種真相,並開始思考這種現象還可能運用在什麼地方。於是,不論是新聞、政治人物演說、廣告、論戰書籍、Facebook的動態消息或是競選刊物,我開始辨識裡頭的矛盾真相。

其中有些是用來倡導某個目標,對誰也沒壞處,有些則顯然是蓄意誤導、欺騙他人。一開始,我僅僅在部落格上把我看到的矛盾真相記錄下來,久而久之,我開始看出某些反覆出現的模式,便進一步針對這些模式展開更具批判性的全面分析。最重要的是,我終於明白別人選擇的矛盾真相,對我們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黎麥有多種真相

請你把時鐘往回轉個幾年,那時候你還沒聽說過什麼是藜麥。當你在商店的架子上發現這種食材,轉身向離你最近的店員請教,他說了一件關於你手中那包種子的真相。那件真相可能是:藜麥真的很有營養,不僅富含蛋白質、纖維和礦物質,脂肪含量也很低。

或是:購買藜麥可以增加南美洲貧困農民的收入。或是:購買藜麥會導致玻利維亞與祕魯的人得花更多錢,才吃得起傳統食物。或是:藜麥農業對安地斯山脈造成嚴重的環境衝擊。

如果店員選擇前兩個真相的其中一個來回答你,而不是後兩個,那麼你就更有可能買下藜麥。他藉由選擇某一種矛盾的真相來影響你的行動,而這些選擇一點一滴形塑了你生活周遭的現實。

真相塑造思考方式

那個店員做的還不只如此,事實上,他也塑造了你思考藜麥的方式,替有關藜麥的一系列想法與信念打下基礎,為你的心態定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心態將持續影響你買什麼、說什麼以及吃什麼。

任何一種心態,都是我們對自身與周遭世界秉持的一系列信念、想法與意見。心態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採取行動。

就某些方面而言,心態具有彈性。當我們對某個對象一無所知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我們的心態上對藜麥感到好奇的那部分,讓我們在聽到第一個關於這種食材的訊息時,很容易照單全收。

確認偏誤改變難

然而一旦心態定型了,一但確立了某種關於藜麥的觀點,想改變反而出奇地困難。比方說,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藜麥農業會破壞安地斯山脈的環境,那麼三個月後,即使又有人說藜麥種子多麼營養,我們很可能仍會忽略、懷疑甚至輕視這項資訊。

這就是一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新的真相符合我們既有的心態,就比較容易被接納;當新的真相挑戰我們根深蒂固的觀點,就比較容易被排斥。

去過藜麥商店幾個月後的某一天,你和某個同事一起去吃午餐,並注意到她選擇了藜麥沙拉。如果你當初聽說的真相是藜麥造成環境衝擊,你大概就會在內心嚴厲批判她選藜麥當午餐的行為,甚至可能試圖說服她選別的東西吃。

心態受真相影響

你的心態已經受到最初的那個真相影響,就算過了這麼久,那個真相還是持續左右著你的思想與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透過不同的透鏡觀看世界,而這些透鏡多半是由我們聽過、讀過的不同真相所構成。別人無論有意或無心,都經常推動我們接納真相的某些面向與某些詮釋。

二十世紀的偉大政治記者兼矛盾真相能手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寫道:「比起我們直接觀察得到的東西,我們的意見涵蓋了更廣闊的空間、更悠長的時間,以及更多的事物。

因此,必須藉由他人的言論與我們想像得到的一切,把這些意見拼湊出來。」他人的言論有助於我們感知現實(perceived reality)。然而,因為我們基於自己的感知而採取行動,所以他人的言論也會影響客觀現實(objective reality)。

矛盾真相形塑現實

矛盾真相形塑現實。矛盾真相影響心態,心態又影響我們的選擇與行動。我們根據自己相信的真相來投票、購物、工作、合作、鬥爭。有些真相跟著我們一輩子,左右著各種至關重要的選擇,甚至界定了我們性格的本質。

不論我們面對的是警察槍擊案、企業使命宣言、一群難民、總統候選人、神聖的經典、科學新發現、引起爭議的雕像或自然災難,我們的反應一定都源自於我們的心態。

說來毫不誇張,我們想的、做的事多半取決於我們聽過的、讀過的矛盾真相。如果你認為,那些驅使你購買某個產品、支持某個政治人物、譴責某個公眾人物,或為了某個理念奮鬥的影響力,確實值得慎重考慮,就該了解矛盾真相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可以採取哪些對策。

王者之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國王喬治六世(George VI)透過收音機對大英帝國的人民發表演說。他的講稿內容非常精簡,但不只是因為他本人口吃的緣故。

不論聽眾來自什麼背景、文化或教育程度,國王演說的內容都要能引起共鳴才行,還要考慮到非英語母語的人士,許多人也不了解英國宣戰背後複雜的地緣政治,要聽懂關於時事的長篇大論可能會很吃力。

有鑑於此,國王呼籲英國民眾「保持冷靜、堅定與團結」的口號出奇地簡單,通篇講稿只有四百多字,有關事實的部分甚至佔不到一半。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我們人生中第二次陷入戰爭。一次又一次,我們努力想找出和平的手段,來化解我們自己和眼前敵人之間的歧見,只是最後仍然徒勞無功。我們和盟國必須正視來自另一項原則的挑戰,萬一這項原則擊敗了我們,世界上任何文明秩序也將就此瓦解。

省略事實卻不曲解

因此,我們不得不加入這場衝突。這項原則容許自私追求權力的國家漠視條約與神聖誓約,任意使用武力威脅或破壞其他國家的主權與獨立。當然,這樣的原則卸下一切偽裝後,就只是信奉強權即公理的野蠻教條而已。」

想想他省略了那些事情沒說:德國人改良軍備、破壞《凡爾賽條約》、納粹同義大利和蘇聯簽訂條約、德軍再度進駐萊茵蘭地區、捷克斯洛伐克遭到佔領等。更令人驚訝的是,國王甚至沒有提到任何關於起德國、希特勒,或波蘭遭到入侵的事,反而全力強調具有普世號召力的道德主張。

雖然喬治六世顯然省略了某些事實,並聚焦在刻意選取的重點上,但是幾乎沒有人認為他曲解了當時的局勢。他陳述的是一套精挑細選出來的事實,為的是穩定民心,協助大英帝國做好交戰準備。即使提供更多資訊也會讓人覺得他更加誠實,反而只會模糊他要傳達的關鍵訊息。

矛盾真相有建設性

由此可見,矛盾真相也可以有建設性的用途。可靠的行銷人員懂得向不同顧客傳達不同訊息,強調與各個客層切身相關的產品好處;醫師告知患者必須知道的醫學事實,引導他們照料自身病況,並省略細胞生物學或藥理學的繁瑣知識,以免徒增困擾。

社會正義倡議人士、環保人士、神職人員、公共衛生當局,以及各行各業的領袖,都必須採取適當的矛盾事實,才能感動他人、說服他人,進而達成重要目標。

牙醫師推薦的牙膏

許多年來,高露潔公司一向在廣告中宣稱「超過80%的牙醫師推薦使用高露潔牙膏」。消費者自然會假設,佐證這項聲明的調查資料所計量的東西,就是認為高露潔牙膏勝過其他品牌的牙醫師比例。

事實上,那項調查卻是問牙醫師推薦哪「些」品牌(複選)的牙膏。多數牙醫師都選了不只一種品牌,其中某個競品獲得推薦的次數甚至和高露潔差不多。高露潔公司誘導我們相信的東西,其實不是那項調查計量的東西,即使這段廣告標語沒有說謊,最後還是遭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禁止了。

同樣使用矛盾真相,喬治六世對現實提出了精簡而誠實的說明,藜麥部落客天真地引述了扭曲現實的推論,高露潔公司的行銷人員則蓄意誤導消費者。

掩飾及調度真相

這些例子並非少數個案,政治人物擅長藉由調度真相來營造錯誤印象;報紙採用掩飾部分真相的新聞標題來吸引目光,在比較沒人讀的正文中才還原完整真相;社運人士採用的則是對活動最有利的真相,儘管有時那些真相並不足以代表全部。

法蘭克‧藍茲(Frank Luntz)說過:「我唯一不信的就是說謊,一旦超過那條界線,你幾乎什麼話都說得出口。」藍茲是運用矛盾真相的大師,我們待會兒就會來好好認識他。

各行各業都會有人企圖用真相來誤導你,包括那些你應該要能信賴的人,那應該要能提供你公正意見或重要建議的人。

墮胎與乳癌的關連

乳癌在美國女性好發癌症榜上排名第二,而且死亡率僅次於肺癌。當美國德州衛生服務局(Texas Department of State Health Services, DSHS)在他們二○一六年印製的孕婦健康手冊中,把墮胎和乳癌連結在一起,許多支持自由墮胎的讀者馬上緊張起來。

手冊標題寫著「女性知的權利」,其中一節小標題是「墮胎的風險」,五大風險明列於下,包括死亡、不孕以及「乳癌」。以下是德州官方的健康建議:「孕史會影響妳罹患乳癌的機會,如果妳把小寶寶生下來,未來就比較不會罹患乳癌。研究顯示,墮胎缺乏這種加強保護,無法預防乳癌。」

從研究結果看來,年輕時就生產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低,這句話是對的;至於墮胎導致罹患乳癌的風險升高,從該領域所有最新研究結果看來,這句話怎麼看都是不對的。

有意灌輸錯誤觀念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表示:「科學證據並不支持這種想法,沒有證據顯示任何一種墮胎方式會導致罹患乳癌的風險升高,或導致罹患任何一種癌症的風險升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同意:「研究始終未曾顯示,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與乳癌風險有任何關聯。」

然而事實上,德州DSHS也沒說墮胎會導致罹癌,只暗示了這種想法。手冊上大可以寫:「避免懷孕不見得更就能保護妳不得到乳癌。」但他們選擇了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雖然沒錯,但顯然有意灌輸錯誤的觀念和聯想。德州民眾有權要求州政府提供立場公正的醫療建議,這些建議卻被政治目的取代了。

美國癌症學會醫療長奧提斯‧布拉里(Otis Brawley)曾評論這件事,他說:「德州當局的措辭很迷人,雖然字面上沒有錯,卻會混淆視聽。」(上仁輯)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作者: 海特.麥當納
原文作者: Hector Macdonald
譯者: 林麗雪, 葉織茵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