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同理心 感性之人情緒致勝

醒報編輯部 2018/09/28 10:47 點閱 15731 次

不在意回報

可惡,現在我欠你一份人情了。看到沒!這就是感激和虧欠的差別。有時候別人送你禮物或幫你做一件事,你會對他感激不已,或多一份麻煩的責任感,差別就在於那份禮物或恩情在你心目中的價值。這裡並非指錢或地位,而是更容易改變、更貼近內心的東西—「關心」。

比起收到要價數萬元的大禮,我收到女兒花好幾個小時畫的圖或手縫的小玩意兒,反而會更感激。女兒用來做小禮物的美勞用具很便宜,可是對八歲小孩來說,她們花了非常多時間與心思。

當一位忙得不可開交的師長暫時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花時間陪我討論心事、給我建議,會比一封由指導者的助理花五分鐘拼貼出一封看起來很漂亮的推薦信有意義得多,也讓我更感動。不同的事件會讓人感激,共同點就是別人犧牲了某些事物,提供一件你很想得到的事物。

我們感覺到別人為自己付出勞力或心力,就會產生感激之情,讓我們以後願意回報。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用「人類的道德記憶」來比喻感激之情,因為這種感情不會讓你忘記自己欠別人的恩惠。

無論你是用金錢、時間或努力來回報別人的「投資」,都會因為感激之情而延後或轉移自己當下的利益,花心思建立或維繫對你有好處的人際關係。這樣說好了,對一個特地花時間力氣幫你一把的人來說,你要是不表示感激,那也太不夠朋友了。

如果你每次都不表達感激,結果冒犯了別人,你們的關係很快就會結束。這就是為什麼你就算不感激也要說聲「謝謝」,裝出一副很感動的樣子。不過感激的力量不只在表達,它還會修正你的行為。

這是探索感激如何提升自制力的完美出發點(也是必要的起點)。感激之情能幫助我們克服自私的誘惑、和別人合作,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它也能協助我們和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合作,獲得長期成功—這個人就是未來的你。說到底,為了幫助未來的自己而犧牲眼前的享樂,正是毅力這些概念的本質。

促社會融洽

如果感激之情真和我說的一樣,能鼓勵我們自制,進而和未來的自己合作,那我們可以接著假設:感激的時候就該花更多力氣去幫助別人,就算幫忙的過程不是很愉快也無所謂。

這是合作的精髓。而且,「合作」在定義上就是跨期投資。根據這種說法,就算你想去海邊玩也要認命地幫朋友搬家,因為他們以前也這樣為你犧牲奉獻。當你想到他們從前幫過你的忙,因此覺得十分感激時,你也因此更重視彼此間的長期友誼,進一步願意犧牲陽光與大海等短期享樂。

話雖這麼說,要證明這個論點—感激之情能鼓勵人們抗拒耍廢與爽約的誘惑—就得找一些心懷感激的人做實驗。至於怎麼讓人在你指定的時間與地點覺得感激,就要看研究者的創意了。

有實驗映證

若想知道感激之情對人類真正的影響力,就不能去問人類。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與提摩西.威爾森花了十幾年做相關研究,發現人們不擅長預測自己在假定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情緒反應,更不擅長猜測那些情緒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

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問一個人感激時會怎麼做,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研究者想知道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就必須讓受試者在當下感受到那種情緒,然後觀察受試者在面對時間、金錢等真正的利益得失時會怎麼表現。所以嘛,講了這麼多,到底要怎麼讓人在你的實驗室裡心懷感激?

這是讓我們最困擾的問題。我和研究伙伴莫妮卡.巴特雷特最先考慮到的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送禮⋯⋯可惜這個方法很快就宣告失敗。你能想到什麼禮物是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嗎?而且我們費盡心思提供這份禮物,真能讓所有人都感動嗎?很難吧!其實很多人不怎麼想收到五百元的星巴克禮券或iTunes禮券。

於是我們倒退一步,用了一個實驗室裡常見的做法:設計情境。我們稍微改良之前研究作弊的實驗—也就是有簡單小任務或麻煩大任務要完成的實驗—然後一次請兩名受試者進到房間,其中一位是真正的受試者,另一人則是我們找來的演員。聽工作人員說明他們可以選擇的兩種任務之後,演員會自願做比較麻煩的任務,然後受試者就會心懷感激。結果⋯⋯沒這回事!受試者只會覺得自己今天真好運。

最後,我們發現,如果要讓受試者在我們設計的情境裡心懷感激,就得先苦其心志,讓他們遇到困境。只有在他們幾乎絕望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派人去幫他們一把,激起受試者的感激之情。第三次實驗果然成功了,我們想辦法讓受試者身陷苦海,然後被別人解救—好吧,就算不是苦海,也是令人煩躁的情境。

我們自己編了一齣創意十足的戲碼。讓受試者兩人一組進到實驗室,請他們坐在相鄰的隔間裡。其中一人是真正的受試者,另一人是我們的暗樁。準備就緒後,請兩人用電腦完成特地設計得又無聊又費時的任務。我們告訴受試者,在他們完成任務時,螢幕上會出現成績,等工作人員把成績記錄下來後,這場實驗就結束了。

受試者完全不知道,電腦會在計算總成績時突然當機,受試者或哀嚎或咒罵。此時,工作人員會對受試者說:「不好意思,麻煩你從頭再做一次。」通常聽到這句話,受試者的怨聲與罵聲只會變得更高分貝。

受試者深信自己完蛋了,接下來還得再面對一次二十分鐘的麻煩任務。

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心生感激了!得派人去解救他們,幫助受試者避免又一次無聊的任務。好消息是,救星就坐在旁邊!沒有遇上電腦問題的暗樁站起來準備離開,她停下腳步,看看真正的受試者:「唉呀,好慘!我的電腦剛剛沒事,不曉得你這部為什麼當機了?嗯⋯⋯」她看了手錶一眼,「我該回學校打工了,不過我先看看有沒有辦法幫你解決問題,我滿會修電腦的。」

說完,她開始檢查電線、用鍵盤打字,找機會偷偷按下讓電腦復活的按鍵。電腦修好的時候,受試者通常會滿臉感激。我們接著問他們心情如何時,幾乎每位受試者都表示自己滿懷感激之情。

感激不已的受試者以為實驗結束了。他們走出實驗室,在走出建築物前,我們會確保受試者遇上剛才幫忙解決電腦問題的暗樁。這時候暗樁假裝自己在收集課堂報告所需的資料,向受試者詢問願不願意幫忙。

她說自己需要找人來完成一系列的心理測驗,假如受試者願意幫忙的話,她會帶受試者去某個房間完成測驗。受試者撥出越多時間做這些枯燥乏味的測驗,對她這份報告的幫助就越大。完成測試後,受試者只須把測驗資料放在資料夾裡就可以走了。

培養良好人際關係

暫且不談這次實驗的邏輯細節,其實這些受試者面對的情況很直接、很常見。剛才這個暗樁幫了受試者一把—受試者因此很感激—現在暗樁請他們幫忙,受試者必須努力完成一份困難的任務。這裡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沒有人會即時監控受試者。

考慮這實驗的結果,我們發現,至少在自制力這方面,它們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新資訊:當人們感受到一種情緒,不無視或抑制它,可能會讓人更努力地幫助別人。而且人們越感激,幫得就越多,更願意付出短期時間與精力來幫助陌生人。

在第一場實驗中,感激的對象和後來幫助的對象是同一人,受試者回報恩情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從也可以發現,無論在什麼時候,當我們心懷感激時,我們努力幫助別人—為未來做打算—的意願就會變高。由此可見,感激的重點不是回報恩人,而是讓愛傳出去。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回報恩人不是因為欠了他們什麼東西。理論上,如果你再也不會見到這個人,最合適的選擇是占他的便宜,繼而改善自己的狀況。可是,如果你以後還會遇到這個人—在我們祖先生活的環境裡,這種事情很稀鬆平常—那做事前就得考慮到未來。你要表現得公平、公正,和別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後才能繼續互利互惠。

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作者:大衛‧德斯諾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