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韓國瑜從2018年九合一大選後,聲勢驚人持續不墜,也因為高支持度,讓他終於動心決定參選總統,只不過跟其他人不同,他不主動、不表態、不離開,要以高雄為重心來衝刺總統大選,雖然強調是以南部為念,但骨子裡恐怕還是擔心高雄市民的反彈。
民意才是最大力量
批評韓國瑜背信的聲音並不少見,就如同質疑柯文哲的人也一樣的多,當一個政治人物選擇了跟選民立約,並且當選政治職位之後,到底還有沒有權力,選擇投身另外一場選戰?這個問題不好答,因為無論選擇是或是否,倚靠的都不是來自於政治人物的純粹判斷,而是背後滔滔的民意力量。
推著韓國瑜上任高雄市長的是89萬張選票,但是現在催促著韓國瑜投身總統大選的,按照民意調查也是有著數十萬的民眾相挺。
必須承認,從一個單純的選民約定來說,做好做滿是一個基本要求,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法律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做滿任期,而且無論是哪個民主國家,都沒有強制做好做滿的規定,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或許這就是民主政治的緩衝與模糊之處,政治人物有權選擇離開的時機,可能是回應民眾的唾棄,也可能是接受民眾新的呼召。
任期未滿的風氣
這次總統大選,幾乎每一位候選人都有脫離或請假原來職位,挑戰總統大選的前科,而就算第一次參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跟高雄市長韓國瑜,也都面臨任期未滿的狀況,但是不可諱言的,韓國瑜跟柯文哲可是近來總統參選民調的常勝軍,分居第一名跟第二名。
如果民主選舉的權力基礎來自民眾投票,那總統大選的的獲勝就能獲得真正的正當性。這是一個有點跳躍的觀念,但卻是真正主權在民的實踐。
換個角度想,到底為什麼,兩位從來都不是中央政府等級的政治人物,柯文哲跟韓國瑜,會一再被點名跟賦予期待去競選總統大位呢?為什麼幾位早已在中央政府任職的政治人物,反而沒有獲得民眾青睞呢?其實這就是席捲近來民主國家選舉的風潮,對於當政者越來越懷疑,對於局外者(非典型政治人物)越來越期待。
非典型人物崛起
當民意成了最強的後盾,政治人物就在選舉獲得了最佳正當性,在民主時代,真正能決定的,終究還是民意,而2020選舉台灣複雜的民意流動,都說明了這次選戰,將會是台灣劃時代的指標性選舉。
與其花再多時間去批判柯文哲跟韓國瑜,不如好好想想怎麼爭取民意支持,有了民意才有正當性,沒有民意,再多的批評也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