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颶風帶來重災我們如何接招?(20190507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05/16 10:18 點閱 16342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的總監)
記錄與整理:吳婉瑜、林綺薇

主持人(以下稱「問」):最近在非洲、在西印度洋的海域,發生非常嚴重的氣旋,造成非常多的人受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也要關心。請汪老師分析,這熱帶氣旋嚴重性到什麼程度?

熱帶氣旋破紀錄

汪中和:今年西南印度洋的夏天剛剛結束,要進入秋天了。在這個夏天,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活躍,所謂的印度洋熱帶氣旋季節,一共產生了大概有14個熱帶氣旋,過去它平均一年大概9到10個,今年打破了紀錄。

第一個就是夏天的熱,讓它的熱帶氣旋非常活躍、數目非常多,還有它的風速非常的強。這也打破了過去的紀錄,每小時的風速上看到220公里,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熱帶氣旋,所以帶來的衝擊非常大。

記取他國教訓

更可怕的是,像這樣強烈氣旋是接二連三,一直不斷的侵襲非洲的東南部,也就是印度洋靠近非洲的地方,帶來了慘重的傷亡。這是我們今年看到印度洋所發生的情況。印度洋在夏天本來就有很多氣旋,但是今年它的數目多、強度高、衝擊大,死亡的人數也破了過去的紀錄,造成的經濟傷害非常慘重。

所以他國情況其實給我們帶來一個很好的教訓,也就是在氣候暖化的條件之下,我們要面對不管是颱風、颶風、熱帶氣旋,壓力都會越來越大、經歷到過去想像不到的衝擊。所以要好好的記取別人的教訓,防備我們面臨的情況。我們現在正要進入颱風季,就要想想自己。

問:沒錯!請教賈博士,像這種熱帶氣旋,第一個到底有沒有辦法預警、預知?第二就是為什麼他會變成接二連三,不是一個氣旋,它們之間會不會有一些互動、連動的關係互相影響?

熱帶性氣旋即颱風

賈新興:這個熱帶性氣旋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所謂颱風,因為每個區域對颱風的稱呼不太一樣,基本上它就是一個比較強旋轉的熱帶性低氣壓,低壓非常強的風,如果強度比較強的話,慢慢對西北太平洋可能就是說是輕度颱風、中度颱風等等。

但是在印度洋及他們就是用這個氣旋(Coriolis)來做稱呼,這是跟大家做說明,所以這個離我們非常遠了,在西南印度洋也就是說在非洲、特別是非洲的東南部外海出現了這個所謂的颱風的侵襲,這是第一個說明。

颱風季大不同

第二個,西南印度洋今年的颱風非常活躍,已經比過去平均值超過約三、四個,他們主要的颱風季跟我們不太一樣。西南印度洋的颱風季大概是從每年11月12月開始,一直跨到隔年的三月、四月,它的高峰值是在一月、二月、三月的時間點,跟我們差別很大。

換一個想法,因為我們是在北半球,那邊是南半球,為什麼會接二連三?特別是在莫三比克,從今年三月的Ida颱風到四月的颱風接二連三,不到四十天,就兩個非常大的颱風對莫三比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從一些資料看來,今年大概四月底的Nature雜誌,平均十年一個颱風會侵襲莫三比克進到內陸,但是今年就有兩個,而且不到四十天之內,所以有很多學者開始研究。

海水偏暖、全球暖化

當然,初步看起來,有可能跟西南印度洋整體的海水溫度偏暖有關,這個異常偏暖的海溫就變成孕育熱帶氣旋或颱風的溫床;第二個,有沒有可能跟全球暖化有關?這個也有學者在研究,他們特別看了莫三比克跟非洲東南部外海馬達加斯加島,侵襲這兩個地方的颱風個數的變化。

他們發現。近十多年、二十多年,這個侵襲莫三比克跟馬達加斯加的颱風有明顯增強,所以有一些跡象顯示,為什麼今年莫三比克接二連三受到這麼強的颱風影響,有可能跟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目前的這個研究大概是指向全球暖化造成西南印度洋的海溫增暖,然後整個大氣的這個結構也受到一些影響。

所以颱風的強度跟生成、快速增強。讓莫三比克措手不及。莫三比克在三月Ida颱風,約有兩百萬人受影響,非常難想像,死亡的人數初期本來是大概六、七百個,不過現在有一些過後資料可能有上千人,大概一千多人死亡,在這個莫三比克受影響的有兩百多萬人。

問:所以颱風是在海域裡形成的?

賈新興:對!颱風一般的生成就在海上,因為海可以提供他非常多的能量、熱量讓它來成長。只不過這個Ida颱風侵襲莫三比克的路徑有點怪。它原先是在生成之後往內陸跑,然後又繞出來,再快速增強後再衝進去,有點像我們說這種「怪颱」,路徑比較怪。所以讓莫三比克影響非常非常的大。

海水溫度異常偏熱

問:後來再來颱風叫肯尼斯,它在不到一天的時間也快速增強,它從一級生成到四級?

不知道是否吃了仙丹,讓它長得特別快。當然我們講到有可能是跟著西南印度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偏熱有關,提供它很多的能量,讓它長得特別快。所以我想這是非洲在今年,我覺得可能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全球暖化訊號。

問:所以其實以非洲大陸真的來了一個颱風、颶風,也就是勢如破竹,是第一個。第二個就說,他們那邊的防颱的的觀念跟他們的一個意識夠強嗎?

防災意識薄弱

汪中和:非常不好!第一個,當然那些國家過去沒有這樣的經歷,所以經驗很少,他們的防備非常的薄弱;第二他們都很窮,他們的基礎建設非常的不足,所以,當有了這麼強大的颱風來的時候,他們真的是坐以待斃,非常的不幸。

像這樣因為這個暖化、因為海水增溫,讓颱風在很短的時間增強到非常強,帶來的衝擊其實是非常的驚人,第一很快,第二個非常厲害,這種情況其實到處都會發生。像2018年西太平洋山竹颱風,它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就從輕度颱風、中度颱風變成強烈颱風。

那去年在美國有一個麥可颶風,它也是在加勒比海行成,然後在一天的時間之內又增強了非常非常厲害,然後給美國帶來非常大的傷害。

呼天不應叫地不靈

所以氣候暖化真的會讓颱風:第一個有機會變多,第二個他長得非常的快,強度非常強,如果我們沒有做好防備,我們的基礎建設不佳,我們就會像非洲那些國家一樣,面對災害時災民說,第一個沒有食物,第二個沒有飲水,第三個沒有家園,第四個更慘—沒有救援。

也就是他們連救都很難,呼天不應、叫地不靈,那政府也沒有辦法,因為剛剛賈博士也說了在短短的四十天之內,連續來兩個強颱,前面一個他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第二個又來了,就讓整個救援行動、國家的應變,完全無法應付。面對氣候暖化,其實如果我們準備不及,我們建設不夠,我們面對的衝擊,我們受到的傷害真的是難以去想像。

問:我們同樣這樣的氣旋發生在非洲跟發生在美洲,所碰到的情況是不太一樣,因為在建築的結構跟國家的準備跟應變也是不同?

汪中和:不用說在美洲,其實今年來說好了,同樣的時間在印度洋南部跟印度洋的北部就完全不一樣,像這一次在印度剛剛生了「法尼」氣旋,它也是非常強,每一個小時的風速也高達差不多兩百二十公里。可是印度過去受到這些災害非常的多,不像莫三比克十年才碰一次,它年年都要碰,所以它已經有了經驗、有SOP。

印度面對這種災害的處理也會比較有經驗,基礎建設也比較好,他們可以強迫這些受災區的居民要立即撤離,所以這次整個的撤離超過120萬人,這是大規模的移動,讓傷亡就減低只有幾十個人,所以我們看到說有準備、沒準備,好的建設跟沒有好的建設,其實面對同樣的強風巨浪帶來的災害其實天差地別。

問:討論到熱帶氣旋,不論颱風等非常強大的氣流的威脅。剛才提到莫三比克連續兩次非常嚴重的氣旋登陸造成災害與損失,也提到印度的強烈颱風。

印度洋強烈氣旋

汪中和:今年四月底時,印度洋的南邊夏天已經結束,進入秋天。而印度洋北部的春季則剛結束,是完全不同的季節,海溫過去的分布也不同。以往颱風會成串出現。去年9月11日時從衛星雲圖觀察,在赤道、熱分布非常強的地方,同時出現九個低氣壓,此為海溫帶來的影響。

但這都是沿著緯度、維持水平的方向,很少沿著南北的方向出現,因為兩邊是完全不同的季節,但是今年四月底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印度洋北部與南部都出現非常強的氣旋。

它不僅風速快、強度也很大,法尼侵襲了印度,但羅歐納在印度洋的中間,所以對陸地沒有什麼影響。這種情況過去相當少見,但今年不但在印度洋出現,西太平洋也有,二月中旬,也出現一個颱風與一個熱帶氣旋,一個在澳洲的東邊,一個在太平洋西邊,隔著赤道南北遙遙相望,互相對峙,這個也是過去很少見的。但是今年已經出現了兩次。

今年的氣候暖化帶來的不只是大氣的變化,在海洋也讓我們看到過去少見的情況。高溫、熱浪、強颱等成對在這個地球的南北兩側同時出現,都是過去看不到的奇觀。

也就是說,這一代所經歷的事過去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是警訊,表示氣候暖化帶來的衝擊跟過去不一樣,就像進到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們往前走,但不知道前面有什麼,只知道前面有很多的危險與衝擊。

問:過去太平日子,一切都可以事先評估與預測。但自從暖化後,地球整個亂了套,所以必須隨時面臨大自然的反撲,讓我們疲於應付,地球也似乎被我們搞得精神錯亂。請賈博士分析印度洋南北兩邊同時發生的氣旋。

大氣中的異常颶風

賈新興:赤道上確實有出現一對雙胞胎的現象。在大氣上是一個被研究過的理論基礎,我們把它稱作是在熱帶大氣當中的一種反應,稱為GILL的反應。也就是說大氣受到異常增溫影響,容易在赤道兩邊形成一對雙胞胎的颱風型式。

第二,容易出現的季節大約在春天跟冬季,有時候跟聖嬰現象,或者與所謂季節性的震盪有關。但今年比較特別,雙胞胎中,北邊的法尼影響了整個印度。其實雙胞胎出現之後,有時會自然消退。另外有些狀況是,若在赤道以北就繼續往北走,但也不一定會跑到印度、孟加拉等地,有時在海上就會慢慢削弱。

剛才汪老師特別提醒,今年非洲的四月、五月,遭受了相當大的災害,若是在過去,十年才有一個颱風登陸,今年不到40天就兩個,而且強度皆非常強,造成的傷亡恐難以想像,高達兩百多萬人。

醒報的新聞也有提到,現在科學技術、衛星觀測可以預測到颶風,但莫三比克的颱風基礎結構一開始相當脆弱,後期卻快速加強,人們的反應時間太短,因此難以做適當的應變,導致了相當嚴重的傷亡。

從聯合國的報告來看,聯合國的紅十字會與人道救援組織,其實對莫三比克地區,後續會爆發債務、糧食危機與公共衛生疫情等更嚴重的影響。雖然我們離非洲相當遙遠,但這現象提醒我們,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的衝擊跟影響,我們真的不能忽略。

台灣周圍颱風動向

問:台灣每年都有颱風季,大約在七、八月間,但現在五到八月間都出現颱風。看看他國,再想想台灣,雖有時過門不入,但仍必須做最嚴謹的防颱準備。過去發生非常多,嚴重的颱風對小小的台灣造成難以回復的衝擊。請兩位分析,政府跟民間如何好好預備七、八月之間即將面臨的颱風季。

賈新興:今年颱風開始比較活躍的時間有可能比以往平均提早兩週。目前初步判斷大約七月初,整個西北太平洋的環境就會漸漸生成許多颱風。但大家也不用太害怕,颱風不見得會來台灣,但颱風開始活躍時,就已正式宣告台灣進入颱風季,這個是第一個訊號,也就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第二個是去年真的非常幸運。只有瑪莉颱風帶來一些影響。另外是八二三的熱帶性低氣壓,對西邊的民眾來說有點措手不及,也形成比較大的降雨。

做好準備 減低傷害

今年我們要進入颱風季後,很多防災、整備工作要注意颱風相關的新聞報導,可以盡量不要看平面電視,就聽我們醒報,因為我們會提供比較正確、不帶恐嚇性質的氣象資訊給觀眾,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用因為看到新聞媒體的報導而恐慌。

汪中和:高溫熱浪與許多不曾見過的現象出現,代表今年的颱風不可以輕忽。去年台灣很幸運,但不會年年如此。我們過去有莫拉克與納莉,不論北邊還是南邊都給台灣帶來很大的衝擊,今年我們就得準備面對從前想像不到的衝擊。

美國去年遭受颶風慘重的損失,台灣也可能經歷如此強大的颱風。面對氣候變遷就像面對戰爭,雖然戰爭一定會來,但若是做好準備,對我們衝擊與傷害就會減低。

主持人: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的提醒,我們看別人的同時也想想自己,已經相當幸運。當然要為在非洲地區和莫三比克湯的復原、災後的一些重建禱告,因為他們缺乏資源。

坐以待斃四字讓我印象深刻,不論是人或是國家,碰到只能坐以待斃的時候會不知如何是好,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我們希望聯合國與人道組織能夠給與非洲更多的資源。台灣也是一樣,做好準備,度過未來所有的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