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該吃的不是藥,是「營養」

醒報編輯部 2018/12/19 10:22 點閱 14749 次

提到「營養」此一熱門話題,大家都非常熟悉,也能聊上幾句,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很有概念。因為誤將「營養」和「飲食」畫上等號,覺得適當飲食,吃得養生,便能獲得充分的營養;再加上對於營養師的盲目崇拜,長期累積許多錯誤觀念,好像聽了這些言論,看了幾本相關的書,就能成為營養專家。

錯誤的觀念

但事實上,普羅大眾對於「營養」其實相當陌生,甚至存在許多錯誤的觀念。我們真的知道哪些是正確的營養觀念?哪些觀念又是天大的錯誤?長久以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早已偏離正確的道路,越吃越不營養,越吃越不健康。

我在上一本書收到大家熱烈的迴響,因而決定更深入探討「營養」是什麼?這已經不是飲食或食療的觀念了!例如最常見的問題:吃保健食品就營養嗎?吃素才健康嗎?光是這兩個問題,相關的正反面論述就夠多了吧!試想:每一天,有多少人吞食大把大把的保健食品,但真的有獲得「營養」嗎?

吃素不等同健康

每一天,有多少人提倡素食才健康才營養,但真的變得健康,獲得營養了嗎?每一天,當你醒來時,看著鏡中的自己面色蠟黃,病懨懨的模樣;你真的知道自己缺乏什麼營養?應該補充哪些營養?甚至哪些營養攝取過多?每一天,當你在吃藥時,你知道那些困擾多年,怎麼看都看不好的慢性病,不是因為你生來活該就得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是因為你的營養出了問題嗎?

所以在本書中,我要導入「營養專科」的概念。美國有營養醫學專科,有營養專科學會等等的組織機構。但臺灣沒有,甚至被打壓,處於非主流的地位。至於為什麼?我會在後面的章節為大家一一說明。

自然醫學?預防醫學?

話雖如此,但不免有些人將「營養醫學」和自然醫學、預防醫學等混為一談。但,我在本書提到的「營養醫學」和坊間已知的醫學概念全然不同。例如自然醫學,標榜飲食採用不用農藥化肥的天然食材;這固然很好,大方向也正確,但針對慢性病的處理卻遠遠不夠。距離核心,還差了一大截,永遠無法觸及,更別提解決問題。

蔬果食材都有營養,但根本不夠,我先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說明吧!大家都愛吃葡萄,也知道它富含營養素;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葡萄的營養都在皮和籽?我們吃葡萄,剝皮去籽,只吃到果肉和葡萄糖。

由此可知,有吃到葡萄真正的營養嗎?好吧,就算你連皮帶籽吃下,或只吃皮和籽,劑量也不夠。針對慢性病,或許一天需要的劑量是九十串葡萄。可是,我們能每天吃下這麼多串嗎?所以,這就是我說營養醫學絕對不等同於自然醫學的原因。

逆轉慢性病醫學

也有人會問:「營養醫學就是預防醫學嗎?」我先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考:慢性病是可以逆轉的嗎?相信大家都會說不可能。但,對營養醫學來說,沒有不可能;「逆轉」不是奇蹟,而是絕對會發生的事情──只要你「按表操課」就好!我的營養醫學都已經超越慢性病的治療,來到逆轉慢性病的境界,又怎麼會和預防醫學一樣呢?兩者根本是相反的概念和方向。

當然,「營養醫學」一詞,似乎又不太精準,常常會有無知的民眾以為我說的「營養」,就是吃保健食品嘛!最精準的說法是「逆轉慢性病醫學」,而根本就在於「營養」;這是針對慢性病對症下藥的專科;不僅僅只是延緩,停止病狀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逆轉。

回想一下,那些慢性病的醫師,只管開藥,從不提逆轉,當然他們也不覺得慢性病有逆轉的可能性。開藥,本來就不可能會逆轉,只能抑制或延緩症狀,讓數字不要太難看。一直給藥,反正有什麼狀況給什麼藥,藥越開越多,越吃越重,能拖多久是多久,能撐多久是多久。

藥越吃越多

事實上,這只是一條往下走的單行道,你曾經想過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他們都讓你絕望,告訴你沒有別的路可以走,藥越吃越重……走向末端,只是遲早的事情。在此,我必須嚴肅的告訴你:這樣的觀念是錯的。只要能來到我這裡,你的慢性病就有了轉變。

逆轉是一個過程,確診罹患的慢性病後,先延緩狀況,再停止,最後進入逆轉。就像髮夾彎一樣,你的健康也開始大大的轉彎。所以我前面才會說延緩和停止只是基本,逆轉才能讓你有別條路走──這是一條生意盎然,充滿希望的光明大道;而不是越吃越嚴重,一路走到天黑的絕望單行道。

吃藥治慢性病是死路

講個小故事,和我住同棟不同層的鄰居,是個事業有成的大老闆,見了面都會互相打招呼,閒聊兩句。有天,在捷運站出口碰到面,他問我要去哪?當時我正要去捷運站樓上的健身房,回了他之後,也順口問他要去哪兒?他說:「我要去臺大醫院拿糖尿病的藥啦,已經吃了二十年囉!」我聽完後只是笑笑,告訴他可以讀一下我的書,看一下我的演講。

後來,他的確讀了我的書,看了我的演講影片。於是,跟他在臺大醫院的主治醫師說:「我有位鄰居,也是很厲害的醫生,他說我的糖尿病可以逆轉耶!」想當然耳,主治醫師只回了他一句:「我才不信。」

每次聽到類似的回答,總不禁讓我感到疑惑,覺得這是要向我下戰帖嗎?我認為大老闆的糖尿病可以逆轉,主治醫師認為只能給藥延緩。說真的,像大老闆這樣的小故事已經太多了,說也說不完。

自己就是範例

所以,這本書就是要證明我是如何做到的。在我的家人和患者身上,「逆轉」已經發生了,甚至我本人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有些來我面前諮詢的人,一開始都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覺得我提出的理論不可思議。但親眼看到我本人,再經過他們自己的驗證後,個個心服口服。

回想我五六年前減重成功,就已經讓很多人驚嘆不已。更遑論現在看到我的人,都說我的體能和健康狀況都比兩年前還要好。今年五十二歲的我,不輸給二十五歲;甚至比很多二十五歲的人更好,這就是逆轉。

或許你會問:「劉醫師,您逆轉了什麼呢?」很簡單,就和代謝有關。

重點是代謝

慢性病被公認為是代謝性的疾病,我之所以成功,正因為我逆轉的是「代謝」。或許這是個抽象的概念,我在此先說明一下。我們常聽到過二十五歲之後,代謝就會下降。年輕時放縱飲食,大吃大喝也沒關係,反正隔天多跑個幾圈,身材很快就回復。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小心吃多了些,身材越來越難回復;這正是代謝的問題。逆轉的關鍵在於先逆轉代謝,才能逆轉代謝性的疾病。也是我前面提到,五十二歲能比二十五歲時的代謝更好的秘訣。

該代謝時,無法代謝,多半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忌口少吃,或是提高代謝率。講到要提升基礎代謝率,好像很簡單,大家都會說,可是能像我這樣做到的人畢竟有限,更何況逆轉。

停止崩壞

我們常聽到逆齡或凍齡,對我來說,也是類似的概念,逆齡就是逆轉,凍就是停止;停止崩壞,停止慢性病的進程。先達到「凍」和停止進程,才能夠逆轉。

人的年紀往上增加,這當然不可逆。我所說的逆轉不是指我們的年齡可以從五十二歲變成二十五歲,而是指我們的健康狀況。我們的代謝狀況不見得和年紀相關;不必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健康開始走下坡,代謝逐漸變差。事實上,年齡和代謝完全可以脫鉤,兩不相干。

因此,五十二歲的代謝當然能比二十五歲更好。相關的醫學概念最近紛紛被也提出,且廣泛討論,例如AI智慧,已進入了醫療領域,而長壽不死呷百二,只是基本年紀,倒過來寫,活到兩百歲也不是問題;當然前提是我們得先調整好身體機能。國外已有醫療專業研究,人的壽命可活到一百七十五歲至兩百歲。

人生重新規劃

如此一來,人生勢必得重新規劃,六十五歲退休後,還有一百三十年可活呢。每當我演講提到這件事情時,現場有大半聽眾的臉色,馬上暗了下來,彷彿聽到天大的壞消息一樣,紛紛擔憂自己的退休金、保險和存款不足,更別提家中還有慢性病患要照顧。

天哪!一想到這些,就好像還要坐牢一百多年,心生懼怕。但,對於像我這樣,五十二歲比二十五歲的身體機能還要好的人來說,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退休之後,才是人生的黃金期。

這本書就會告訴你,我如何用「營養」逆轉,如何用「營養」規劃人生黃金期。「營養」所能做到的事情太多了,大幅超越現今開藥給藥的主流醫療模式。所有藥物不能處理的部份,都交給營養,人生下半場可望逆轉,大獲全勝。

肝硬化沒救?

舉個成功案例吧。提到「肝硬化」,大家想到什麼?十有八九都會回答你:「沒救了」、「不可能了」以及「好不了」之類的話。但是,就是這個「但是」,他來到我這裡,而我逆轉了他的肝硬化,讓他除了「心」軟,「肝」也軟。肝硬化是由拉丁文Liver Cirrhosis演變而來,Liver是肝,Cirrhosis是硬化。但鮮少人知道,要怎樣的硬化程度,才是肝硬化。

這正好以我參加某個國際級的醫療研討會的小故事為例,當時主座教授對著講台下數百位醫師發問:「有沒有人知道Cirrhosis是什麼意思?」大家紛紛回答:「硬化。」他都沒有點頭,直到我舉手回答:「和石頭一樣硬。Stone hard.」至此,主座教授才滿意地點頭稱是,只有我的回答正確無誤。

硬化或很硬都還不足以形容,只有「像石頭一樣硬」才是精準的回答。因為我是用西班牙文念醫學院的,而西班牙文屬於拉丁語系,所以我才能以原文的方式精準回答。這個小故事正好可以讓大家更生動明白地了解肝硬化的硬化程度為何?肝變得像石頭一樣硬,光想就覺得毛骨悚然,也難怪大家會認為肝硬化是「沒救了」的疾病。

非藥物營養

患者兩個禮拜後回到醫院再度檢查,主治醫師居然改口了,連醫師也不懂發生了什麼事?他給予患者的治療根本不可能逆轉,連想要邀功都沒辦法。所以,當家屬再度詢問時,主治醫師無法反應,只能以:「五年後再說吧。」這樣一句話作為回答。誰能想得到,不過相隔兩個禮拜的檢查報告,竟出現極大的逆轉,堪稱奇蹟;關鍵還是在於「營養」。

不過,跟主治醫師說這些也是白費唇舌;首先,他們根本不相信藉營養可以逆轉,再者,他們從來都沒有成功案例。而且,當一個人的主觀意識太過強烈的時候,是無法接受不同的觀點和論述,任你再怎麼說都只是枉然。

你可以跑步的

這幾天我和上門諮詢的患者說到這句話時,他們也極度認同。沒辦法逆轉的不是慢性病,而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個人主觀意識作祟。就像我常常要人家運動;不是那種走幾萬步就好的運動,絕對是跑步。每一個人來到我面前,找盡任何藉口,不約而同都會跟我說自己的身體狀況無法跑步,或是沒時間運動。

奇怪咧!你都可以直挺挺好端端地走進來找我了,又不是坐在輪椅上或腳受傷,怎麼就不能跑步呢?所以只要每次聽到這些回答,我都會建議他們用「跤頭趺」想吧。明明你的膝蓋就能動,就能跑,是你的大腦,你自己不想跑!所以你應該要讓你的膝蓋發言,當你的大腦一發言,它就不跑了,膝蓋聽命於大腦,它又能怎麼辦呢?跑步和運動也是逆轉的要素之一啊。

所以,在每次短短一個小時的諮詢中,通常幾分鐘我就知道面前的這個人能不能逆轉了。常常不是因為聽不懂,而是因為內心充滿抗拒和不相信。不運動不營養,怎麼可能逆轉。好比一顆蘋果放在桌上,漸漸就會氧化腐壞,它會越放越好嗎?

要活就要動

身體也是如此,坐著躺著休息就不會氧化衰老嗎?當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代謝性慢性病,難道那些醫生開藥給你吃,放著讓你休息,你的慢性病就會好嗎?這不過就是自欺欺人罷了!久了,就以為是真的,我出來告訴你們真話,還被質疑。

要逆轉就要動,能跑就不要走。我再回過頭來提一下「劑量」的部份,營養和運動都需要劑量。我們常聽到的運動三三三,一週三次,每次最少三十分鐘,而且心跳必須維持一百三十下,就是劑量的概念。不論是營養還是運動,劑量不足就無法逆轉。這些都是有根據的,三十分鐘,心跳維持一百三十下,腦內啡才能釋出,運動也已被列為快樂人生必做事情清單的其中一項。

要做對運動

運動很好,但要做對運動,要能夠運動到可以逆轉,就需要一些標準規範了。再提一個成功案例,罹患糖尿病的七旬老翁,從沒有跑步和運動的習慣,一開始跑步苦不堪言,現在健步如飛,完全逆轉,吃了二三十年糖尿病的藥,終於不用再吃,越跑越開心,連老婆孩子都受到影響,加入運動跑步的行列。

當然我也可以笑笑地說:「吃藥也不錯啦,運動加減做啦。」講這些話不會得罪人,但也幫助不了人,無法逆轉。我捫心自問,當這樣的醫師真的比較好嗎?我帶領大家進入營養醫學的大門,帶領大家走上逆轉之道;只是營養和逆轉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樣,不是那麼簡單,更不是隨隨便便一天吃滿五種蔬果,走個一兩萬步就好。

笨蛋,問題都出在營養!
作者:劉乂鳴、劉乂兮

出版社:渠成文化

出版日期: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