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過度飲食 解剖慰藉心理學

醒報編輯部 2019/02/01 11:01 點閱 1429 次

愛麗森曾經是個運動選手,結婚後體重漸漸增加了約23公斤,因此一度患上嚴重的憂鬱症,後來還發現丈夫和好友的姦情,丈夫也因而離開了她。她來找我治療憂鬱症時,她的婚姻已經支離破碎。

愛麗森出身富裕家庭,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則是專職主婦。成長過程中,家人總是鼓勵愛麗森為自己找個高富帥的對象結婚,這個訊息對她來說非常強烈,以致於她認為這是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她命中注定該擁有的。

發胖失婚雙重打擊

結果,她竟然成了家裡唯一一個離婚而且超重的人。她覺得自己沒能達成人生目標,更害怕從此被歸類為她口中「又胖又孤單的剩女」。歷經發胖和失婚雙重打擊,我們不難想像她會感到多麼孤單、多麼怨恨,感覺自己被孤立、被欺騙。

從此對婚姻產生恐懼,而且總是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很糟。但事實上並非她所想像的那麼糟,她的年收入約新臺幣300萬元,是個成功的律師。

肥胖影響愛情

愛麗森在報告中提到,她每個星期會喝掉好幾瓶酒、經常上高級餐館用餐、吃速食、抽菸,而且幾乎不運動。她因為自己的體重而感到頹廢喪志,深信自己這副模樣,不可能再有機會遇見心儀的對象,在事業上也不可能再有進展。可悲的是,她的想法的確可能是事實。

研究顯示,女性的體重的確足以影響在戀情與事業發展上的機會。相較於苗條的女性,超重而肥胖的女性結婚比率也比較低;即使能夠結婚,結婚對象的教育程度也相對較低、收入較低、身高較矮、外型條件較缺乏吸引力。

收入少了1000萬

離婚後,愛麗森在專業上加倍努力,但她感覺體重已經阻礙她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擁有高學歷、年薪高達新臺幣300萬元的人,絕對屬於人生勝利組。然而研究顯示,女性對於職場上因體重受歧視的敏感度,約是男性的60倍。

此外,職場上對於女性的體重歧視,往往同時存在於最高和最低的階級,也就是基層職員與管理階層之中。有些研究者甚至還估算出來,同樣工作超過25年,體重還算中等的女性和纖瘦的女性相比,前者的收入硬是少了新臺幣1167萬9000元。

改變還是接受?

愛麗森要我安慰她,告訴她體重不會妨礙她找尋心儀的伴侶,也不妨礙她爭取工作上的晉升機會,但我不認為應該給她這樣的安慰。身為臨床心理師,我面對的挑戰就是,到底要不要幫助患者接受自己體重過重的事實,並協助其改變體態;或是幫助他們在飲食和活動上做行為模式的改變,以達到減重的效果。

根據所謂的「接受肥胖」(fat acceptance)運動所做的研究,主張幫助女性接受自己的身體,有助於女性消除對自身體態的羞愧感、增加自信心、改善性生活,但是這種以面談方式進行的研究,採樣數有限,而且缺乏對照組以支持其論點。

超重的惡果

幫助患者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實,的確有其正面的效果,但是超重會導致種種惡果,包括健康欠佳、浪漫戀情不再、薪水偏低、工作發展機會減少等等,更別提社會醫療成本也將因而增加,我不禁要懷疑,幫助患者接受他們過度的體重,是否合乎道德。

通常,我的做法是把這種兩難的選項向患者說清楚,讓他們自己決定──到底要我幫助他們在心理上接受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態,還是要我協助他們進行營養攝取、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上的改變。當然,我們也可以二者同時並行,但我覺得最好一開始就開誠布公,讓目標更明確。

愈減愈胖

愛麗森經常嘗試要雕塑身材,但她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受到主流媒體所散播的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誤導;被各種錯誤的飲食、運動觀念、行為上的自我制約所苦。

其實,最簡單、最有科學根據的方法就是「少吃一點」,但是對愛麗森而言完全沒有說服力,因為她對廣告和噱頭性十足的商品,完全無法抵抗。她寧可追隨各種時下最流行的快速減重飲食,花大把錢在各種無效的系統、療程、產品上。

舉例來說,當她「乖」的時候,每個星期會去見營養師、喝果汁斷食、一天吃五餐以「促進」新陳代謝,還會去跑步。這些行為的用意都很好,只可惜不會有什麼效果。以下讓我來解釋為什麼。

享受節制 天人交戰

愛麗森和許多美國人一樣,高度關切各種形式的消費。她經常在縱情享受與自我節制之間、刺激與單調之間、滿與空之間,天人交戰。焦躁不安與毫無意義的情緒,總是莫名籠罩住她,而且揮之不去。

她想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她開著新款豪華轎車、身穿高價華服、頻繁地逛街購物、花錢參加昂貴的試酒會。即使擁有高收入,她的信用卡卡債竟高達數千美元。

好幾次,我觀察到她的一個慣性──每當她決定做一件新的事情,總是會連帶產生一陣風似的消費行為,例如整理衣櫃、培養一個新嗜好、計畫一趟旅程。

不必要的消費

整理衣櫃,不僅是把不要的東西丟掉,或是拿到回收站去,它牽涉到聘請個人整理專家、去特力屋或宜家家居買一些分類收納的產品,還得買一些新衣服、新鞋子,來取代那些被淘汰掉的衣物。

至於嘗試新的嗜好,像是划橡皮艇,就得先花數千美元購買專用的穿著和配備,然而這項活動她到底喜不喜歡、會不會一直做下去,都還是未知數。

我經常鼓勵我的患者,把錢投資在運動和戶外活動上,但是就愛麗森的個案而言,她接觸橡皮艇這項運動的時間還太短,根本不足以判斷她會不會喜歡這種運動。因此,要她花那麼多錢在昂貴的配備上,實在是太冒險了。購買這些配備,其實是為了滿足她花錢消費的慾望,而不是因為她急於走出戶外,去進行這項活動。

反花更多錢

一般而言,當人決定減重的時候,消費也會隨之降低。然而,愛麗森剛決定要嘗試減重,就花了數千美元購買許多知名品牌的食品、商品、服務。

她聘請了一名營養師和一名私人教練;買了健身教父傑克.拉蘭的榨汁機、維他美仕的食物調理機、耐吉的運動手環、新的跑步鞋、知名運動服飾品牌露露檸檬的瑜伽服裝、健身中心的貴賓會員課程;還買了數不清的減重飲食和運動相關書籍、影音光碟、手機應用程式;也購入大量的減重食品,包括能量棒、優格、穀物麥片、運動飲料等等。

其中,有一種叫作「Goo」的東西特別詭異,那是一種又甜又黏的包裝混合物,據說是專為運動員提升能量而設計的產品。換句話說,愛麗森反而比決定減重之前,還消費得更多。

經偽裝的垃圾食品

喝果汁、吃能量棒這些「專為減肥而設計」的食物,讓愛麗森感覺自己似乎真的在減重,但這往往只是商家利用商標和包裝,刻意營造出一種飲食魔法的假象。這些「健康」的包裝食品是披了羊皮的狼,都是經過偽裝的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跟風搶購這些減重食品,反而可能增加我們的食物攝取量,就和我們到大賣場購物時,反而會增加整體花費一樣。我懷疑每當愛麗森節食減重的時候,整體卡路里攝取量反而上升,因為她的基本信念是,消費可以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

不存在的意義

我並不是說她做的所有事情,都對減重或增進健康沒有幫助,有些事當然也有效果,但問題是,愛麗森並沒有利用這些工具,幫助自己降低整體消費,或是找出生命的意義。

購物、花錢、吃喝,其實都是瘋狂消費的一部分,這種瘋狂消費已經主導了我們的文化。因此,愛麗森試圖藉由更多的消費來解決她過度飲食的問題,就如同錯把病因當解藥。在這個充斥著食物、酒精、精品、物質主義的世界中,她永無止境地盲目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意義。

「抵銷」行為

愛麗森總是在「乖」了幾天或幾星期之後,就會「滑跤」,通常是先喝酒,然後開始大吃。最常見的情節如下:

某一天,愛麗森在工作上遭受挫折,家裡沒有存糧,晚餐也沒有飯局,她就到麥當勞縱情大吃。事後她感到罪惡,然後回家弄些鮮榨果汁來喝,作為對之前亂吃亂喝的一種懺悔與苦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她想藉著後面的好行為,抵銷(undo)已經犯下的錯誤行為。「抵銷」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一種無意識的作為,也就是當事人企圖藉由一種行為以平衡心中的罪惡感和羞愧感,進而神奇地將罪惡感或羞愧感抹去痕跡。許多宗教裡為人贖罪的儀式,也是這種防衛機制在靈性層次上的版本。

心理的防衛

在大多數人的經驗裡,過度飲食和抵銷行為總是如影隨形。有多少次在過度飲食之後,你曾經希望時間能夠倒轉,回到幾分鐘前,那麼你就可以謝絕第二份食物?有多少次在過度放縱之後,你急忙到健身房健身?事實上,暴食症患者經常出現的掏空催吐症狀,就是一種極端的抵銷行為。

在生活中,抵銷行為可以是一種因應策略,或是一種健康的心理防衛。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傷害了某個人,可以透過道歉或者送花給他,抵銷掉部分傷害;如果我們和朋友約吃飯卻遲到了,為了補償對方並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可以拿起賬單去付賬。但是,攝取過多的食物,永遠都不可能抵銷或者修復已經過度飲食的事實。

食物成癮

如果愛麗森的行為,讓你聯想起酗酒者和吸毒者,那你就對了。我之所以會套用戒酒無名會的用語「滑跤」,就是因為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過度飲食和其他類型的上癮疾病,有非常多的共同點。事實上,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可以看出特別是含糖、高脂、重鹹的食物,能夠活化大腦中的多巴胺回饋系統,而這個區域,正是毒癮和酒精成癮時參與的大腦部位。

最近,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利.柏奈爾和同事共同倡導一種全新的食物觀──從上癮的角度來看待食物。這個領域的研究對於個人治療將有極大的助益,並且極可能對現在流行的食品產業規範產生強烈衝擊。

現榨果汁並不健康

有一次我問愛麗森,每次去麥當勞狂吃之後,她喝的果汁都加了些什麼?

她會加一顆芒果、一個蘋果、一根香蕉、一些莓果、優格,還有一個甜菜根,整體熱量約六百五十卡路里,相當於大多數三十多歲成年女子一天所需攝取總熱量的三分之一。吃了超過一千卡路里的速食,又在就寢前攝取那麼多熱量,不會有任何好處。

果汁的另一個問題是它都是糖分,對負責調節胃口和貯存脂肪的荷爾蒙系統,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愛麗森之所以選擇果汁作為「抵銷」的工具,極有可能是因為果汁頂著所謂的「健康光環」。這個詞是由皮耶.尚東和布萊恩.瓦辛克提出,專指人對食物懷有錯誤的信心,以致於不曾深究食物實際的營養成分,就直覺推斷它比較營養,在愛麗森的案例裡則是鮮榨果汁。

越吃越餓

即使愛麗森當天所攝取的熱量剛好,或低於一天所需的熱量,這樣的一杯果汁仍然不是個好主意。神經內分泌學研究顯示,不同的卡路里會活化不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以判斷這些卡路里應該直接用掉還是要先貯存、應該增加食慾還是給予飽足感。

當今的消費文化裡,許多知名廠牌的包裝食物中常用的精製糖類、碳水化合物,特別容易被轉化成脂肪貯存,不但不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反而會提升我們的胃口。如果對於糖和碳水化合物對身體和大腦的作用認識不清,只知道注意總熱量,那就是大錯特錯,極可能讓政府為全民健康所做的努力偏離正軌。我並不是說卡路里一點都不重要,事實上,熱量的確很重要。

熱量是關鍵

糟糕的是,有一些不法商人,為了銷售類似阿金博士的低澱粉減重飲食,灌輸大眾錯誤觀念──只要少吃或者不吃碳水化合物,吃進再多的熱量都不怕,還能減肥。沒有人攝取了過多的熱量不會變胖,但是,新近的研究顯示,卡路里的量和質,都是決定減少與維持體重的關鍵。

我已經和愛麗森談過果汁並不健康,但是她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有時候在療程中,只要她提到果汁,就會先說:「我知道妳不喜歡果汁,但是……」

拒絕協助

這裡補充一點,像愛麗森這樣的人,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拒絕協助的抱怨型患者」。她一方面尋求我的幫助,同時又拒絕我的建議;或者像愛麗森這樣,把我的建議詮釋成我個人的喜好,不願意相信它符合科學的資訊,而且是能夠執行的方法。

「拒絕協助的抱怨型患者」很難溝通,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看成沒有力量的受害者,難以展現主導感,而這種主導感對於治療是絕對必要的。也可能,愛麗森認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懂什麼營養學。

身心二元的問題

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至今歷久不衰,受其影響,心理學長久以來就負責心智和情緒的範疇,而大腦科學和新陳代謝則屬於醫學和營養學的範疇。然而,治療過度飲食的患者時,往往需要援引營養學與膳食介入的訓練,也需要具備意志力和行為改變心理機制的專業知識。

在食物與過度飲食的研究領域,我的確學有專精,只是不像營養學家,在膳食介入療法方面受過嚴格的訓練;同樣的,營養學家對於如何介入大部分的心理失調症狀,也不曾受過臨床訓練。

將臨床心理治療和臨床營養學完全劃分開來,使得患者很難找到一個臨床治療師,能有效地同時處理身心二元的問題。我愈來愈相信,堅持將身心劃分為二元,根本是在為大眾健康幫倒忙。同時,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一個同時隸屬營養學和心理學的副學科誕生。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作者: 基瑪‧卡吉兒

譯者: 吳宜蓁, 林麗雪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