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適性教育 比學習還是家境?

施養正 2019/04/14 16:50 點閱 23907 次
大學學測入學進入第二階段,備審資料及面試準備成為考生及家長難題。(photo by網路截圖)
大學學測入學進入第二階段,備審資料及面試準備成為考生及家長難題。(photo by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特稿】大學學測進入第二階段甄試,今年各科系首採4科成績排序,對於同類組的考生來說競爭更激烈,備審資料的準備也讓許多家長焦頭爛額。有高中家長質疑,學測面試是「比家境」,家境好的學生,有錢有閒培養課外興趣,但家境差的孩子何來餘力充實備審?在學測鑑別度不足的情況下,備審更顯重要,但,真的是這樣嗎?

多元入學 多錢入學?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因為學測的鑑別度不足,造成高分群過多,大家都搶同一塊餅吃,但畢竟僧多粥少,進入第二階段,成績之外較弱勢的學生將被無情淘汰,被迫選擇次一級的校系就讀,明明成績相仿,為何有「差別待遇」?
過度強調備審資料,申請制度只會淪為「多錢入學」。

基隆八斗高中校長黃致誠認為,多考科的分數論容易對偏鄉學童造成不利,在學測第二階段,大學採計備審資料或高中學習歷程,因在校成績還是有一定比重,學生更必須完整學習,也能改善現今學測考生不讀高三課程的亂象。他指出,有些大學科系所需的學生特質並不是考試分數就能論斷,因此,對於偏鄉學生而言,第二階段面試反而更能表現自我,泯除分數的「一元化」標準。

適性教育不適性

王立昇指出,學測制度不應是適性教育的產物,當學生進高中時,分為自然組及社會組,過去學測國、英、數、自、社都要考,因此很多學生選擇兩者並重的「第三類組」,但自然和社會科又各有很多分科,學生在考試制度下,被迫學習不喜歡的科目,又不得不低頭。

他建議,考招制度應提升指考入學名額,且繁星及學測入學之超額錄取不得挪用,王立昇說,選類組的立意在讓學生分流,既然如此,升學制度就應保障適性教育,避免產生多餘的考試壓力。

因此,對於學測「5科考4科」的制度,有學生表示,選考制度可以避開較弱勢的科目,對升學更加有利,且準備考試時也可以更針對補強,不會因為要顧及弱科而分心,讓原本的優勢科目也被「拖下水」。

不過也有學生認為,5選4反而無形中增加壓力,因為通常自然組選考自然,而社會組選考社會,在大家起跑點幾近相同的情況下,反而變得更「分分計較」,相較於5科全考,優勢科目反而變得不明顯,且在準備面試時,備審資料或學習歷程變得更加重要,可能也會忽略考試的本質。

分數不再決定一切

針對學生疑問,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表示,「5選4」有利高中在課程安排時有更大空間,且過去學測表定考5科,其實內含生物、歷史、公民等10小科,無論將來新制上路後,考生選考自然或社會,都能因此減輕不少讀書壓力。

他說,由於過去學測「科科考」,各大學容易依據成績評斷,才易使申請書審流於形式,「5選4」更能讓考生依性向選擇課程,沒課時能選修跨領域學習,充實學習歷程雙管齊下。他強調,「無論老師或家長,都應逐漸放下『分數決定論』的傳統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