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台灣低利率走勢的時代意義(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4/09 19:47 點閱 3934 次

因為經濟結構調整,為了鼓勵投資,降低企業家投資的籌資成本,台灣的中央銀行堅持低利率水準,已經至少十年了。這裡的低利率,是指各金融機構和行庫的定存利率一直壓低在年利率2%以下。

而且央行超級低調保守,每隔一陣子,還要出來「驅趕熱錢」。凡是看上台股上漲潛力,或是新台幣有潛力變成國際「熱錢」的時候,幾任總裁的標準做法就是透過媒體,道德勸說也好,實際用政策來趕人趕熱錢也好,總之不准熱錢沒事暫停於台灣,怕外資來套利,不從事台灣的實際投資,就光等資本市場漲。

富裕經濟所致

台灣之所以維持低利率政策,當然是和台灣總體經濟發展階段性的有關。

回想到1980年中葉前,台灣還在「開發中國家」的時候,台灣需要資本發展製造業,快速發展國力,因此需要以高利率來籌資。

然而從1987年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以後,台灣就走向「富裕經濟」,1980年代末期,讓整個台灣騷動的「地下投資公司」,就是因為台灣游資過剩,沒有出路,導致流向地下非法金融所致。

然而,台灣長年被低利率籠罩的環境,也造成另外一種現象:富人的貪婪和野心,轉而炒作房地產。

低利率讓台北市、新北市出現很多香港人戲稱的「包租公」和「包租婆」,他們是職業房屋炒手,因為低利率,持有多幢房屋的成本都很低,於是以「連續融資的槓桿」,大量從行庫貸款,囤積都會地區的房屋,操縱房價,在央行以「奢侈稅」打房前,早已造成當前年輕一代集體「貧窮化」。

不確定性存在風險

因此,利率水準影響至大。資本的借貸轉移、買賣增減,都要以「利率」為計算利潤增長與否的標準尺度,相當影響一國的經濟成長。

所以,這幾乎是各國央行的共識:央行就是要配合國家政策,以利率、匯率的手段,執行對國家有利的操作。

利率走勢長期漲或跌雖有一定脈絡,但是畢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

「不確定性」就是風險。這種風險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資產、負債或生產成本的多寡,進而改變企業財務狀況,因此理財專家將利率走勢定義為「財務風險」。

如何避險因此成為嚴肅課題。掌握中央銀行在一年內可能調整的短期利率走勢,幾乎是避險的基本動作。

利率維穩影響成長?

中央銀行調整重貼現率(銀行向中央銀行借錢時,付給中央銀行的利率)來影響銀行的資金成本,藉以影響民眾在銀行存錢和向銀行借錢的利率,連帶影響每個家庭的消費、儲蓄或投資理財等行為,以及企業的投資計畫等經濟活動。

當經濟不景氣時,央行會降低重貼現率,銀行亦會降低存放款利率;當利率水準變低,民眾的消費和投資就會增加。相反的,當經濟景氣時,央行會調高重貼現率以減少通貨膨脹。

值得深思的是:在這麼保守、低調、穩健的環境下,台灣是不是不可能高度經濟成長了?若是如此,那下一代年輕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