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拒絕廢死 專家:要看怎麼問?

施養正 2019/03/18 16:02 點閱 16867 次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玲18日出席廢死聯盟記者會,認為台灣身為民主國家應該廢除死刑。(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玲18日出席廢死聯盟記者會,認為台灣身為民主國家應該廢除死刑。(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台北報導】「台灣民眾對死刑的意見十分偏狹。」中研院名譽教授瞿海源18日表示,台灣人對死刑的態度複雜,雖多數會反對廢死,但若增加犯罪類型、替代刑罰等資訊,堅持死刑的比例卻會下降。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玲也說,民意的反對常被作為拒絕廢死的藉口,但死刑不該存在於台灣這講究民主及人權的進步社會。

昨日英國 今日台灣

唐凱玲指出,台灣的狀況與50年前的英國雷同,當時英國的民意多數拒絕廢死,但時至今日,「死刑」早已不是英國人的選項,而英國人也認為台灣這樣講人權的民主國家不應有死刑的存在。唐凱玲說,目前社會上針對廢死的討論都過度簡化,但她相信無論支持死刑與否,都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出路。

「民眾對死刑的態度很複雜。」瞿海源說,若直接要求民眾表態,多半都會反對廢死,但當他們增加對於死刑的知識後,支持死刑的人數便明顯下降。他舉例,自己曾在2013做民調時發現,若將「支持死刑與否」的題目擺在所有資訊的最後面,研究結果顯示,贊成的人數比將題目擺在資訊前面「減少6%」!

瞿海源說,其中有多數民眾贊成以不得假釋的「終身監禁」取代死刑,亦有一定比例的民眾在「假釋制度可信賴的情況下」支持可假釋的無期徒刑,且犯罪的類型不同,贊成死刑的民意也不同。他也強調,民意通常是保守而被動的,政府必須主動改革,才可能改變民意,若政府仰賴民意做事,社會改革將遙遙無期。

鐵證不如山?

廢死聯盟理事張娟芬表示,民眾對於死刑的了解多半來自媒體聳動的標題,且多數認為「罪證確鑿、鐵證如山」才會判死,但從先前蘇建和、鄭性澤的案例來看,過去十年幾來的定讞的死刑案件多有瑕疵。

她說,2017年全球共有55名死刑犯改判無罪,台灣則有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徐自強和鄭性澤脫離冤死,但這些僅是「冰山一角」。林欣儀質疑,那些尚未洗刷冤屈,枉成刑場槍下魂的冤案究竟還有多少?

cari
蘇建和(右起)、劉秉郎、莊林勳從死刑改判無罪。(photo by 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