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比自由更重要-從銅像被損說起(趙世平)

趙世平 / 文字工作者 2019/02/26 14:03 點閱 3573 次
日前政大又發生蔣公銅像馬腳被鋸之事,包容是人人要學習的課題(photo by 影片截圖)
日前政大又發生蔣公銅像馬腳被鋸之事,包容是人人要學習的課題(photo by 影片截圖)

政治大學前年在校務會議時,由親民進黨和台獨的師生代表主導運作下,決議移除被蔡政府視為威權遺毒與轉型正義訴究對象的該校中正圖書館內創校校長故總統蔣中正銅像。

藐視法令校規

撇開意識形態不談,依法論法就事論事,若要移走蔣先生銅像,大可依據政大校務程序提案、連署、討論、決議。這些學生視校規和法律的程序正義原則如無物,不惜踐踏校規與法令、漠視反對意見、訴諸暴力手段、破壞校內公物。這與他們聲稱要打倒的威權統治本質上沒有兩樣,不自覺地淪為替新威權體制服務的校園思想警察和綠衛兵。

尊重程序正義是維繫民主憲政法治體制基本共識,言論自由雖是憲法與法律保障的基本人權,政大校務主管機關也應尊重。但對自以為是,甚至不惜訴諸非法暴力手段破壞校內公物,以罔顧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言論乃至行為突顯自己主張,是絕對不宜打著學術自由或彼等還是學生為由予以縱容寬宥。

俄國可借鏡

彼得大帝在俄國史裡毀譽參半、評價相當兩極。聖彼得堡市原是尼瓦河出海口荒涼沼澤地,彼得大帝生前動員俄國人力物力建此城,建城期間病死或營養不良凍餒而死者難以估計,俄國史家形容聖彼得堡是死人堆出的城市。

彼得大帝生前統治熱衷引進西歐國家典章制度,他好奇心旺盛,更親自前往西歐參訪。但他生前統治俄國期間,對異議者相當殘酷,不僅親自動手對謀反者拷問刑求或斬首,其長子也因涉嫌謀反被他下令處死。縱使如此,但在俄國史裡獲得「大帝」封號統治者,只有彼得大帝與凱撒琳大帝兩人。

聖彼得堡既可見到紀念彼得大帝的青銅騎士像,也可見到搭載創建蘇共極權統治政體的列寧從回到聖彼得堡的火車頭,及蘇共發動十月革命時開炮助陣的軍艦歐羅拉號,這些歷史遺物井水不犯河水並存不悖,都是聖彼得堡歷史的一部分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