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聽起來毫無關係,但健康與居住的地區密不可分,同一區住民的健康高度相似!美國疾病控制基金會透過全美人口普查表示,各城市內部的健康程度因飲食狀態,能透過統計找到固定模式(pattern);除此之外,專家更發現,地區健康的不平等也受收入的變因影響,並認為,若要改善地區健康不平等現象,縮小地區醫療差距是首要的。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網》報導,美國疾病控制基金會長年觀測全美人民與其健康狀況,近期透過統計計算,發現能從居住地區與居民普遍狀態推知當地個體的健康狀態,換言之,個人健康會逐漸靠攏該區的線性模式。
而該基金會發現,原因與飲食關係密切,他們舉芝加哥為例,南部因農貨市場較少新鮮農產品,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市中心居民的14倍,專家對此補充原因,因為居民往往習慣於攝取高卡路里的食物,但缺少水果與蔬菜的攝取,高澱粉與高鹽食物讓居民易肥胖。
專注於研究南方糖尿病問題的博士莫尼卡表示,若居民住在「食物沙漠」,他們的攝取會已相對單一,僅鼓勵多運動不足以保證他們的健康;談及改善方式,莫尼卡認為,透過醫療保健與政策鼓勵食物多樣化供給才能切中議題。
《NECN網》報導替莫尼卡的看法背書,哈佛專家薩伯曼尼安指出,地區健康狀態與收入成直線相關,他舉出研究中較富有的麻省Beacon街區為例,該區是最健康的區段,而家庭平均年收入為12.7萬美元,而健康狀況最糟的路段則少了8倍,而健康狀況最糟的達得利街區居民甚至有19%人毫無健康保險。
因此,薩伯曼尼安呼籲縮小醫療保險差距的重要,政策須從初階健康補助開始普及,以期達到全面負擔的全民健保,否則居住區域間的健康程度與醫療水平落差恐增大,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