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國鼎冥誕 感念台灣經濟貢獻(吳統雄)

吳統雄 2019/01/28 17:12 點閱 10582 次

1月 28 日是李國鼎先生110歲冥旦,他是創造「臺灣經濟奇蹟」二次大躍進:首設加工出口區、先成就勞力密集產業;次發展資訊工業、再開拓智慧產業的主要推手之一。他與前後幾位經建領導人士,展現了國家第一、人民優先、有效又清廉的治理風範。

李先生除了財經專業外,更具人文關懷,曾推「第六倫」觀念,恰巧由本文作者命名為「群己關係」。

台灣奇蹟耀全球

「臺灣經濟奇蹟」是諾貝爾經濟學家顧志耐比較研究國際經濟後的結論,臺灣能夠從日本殖民「養雞取卵式經濟」、即所有生產成果輸送母國的均貧常態,與經過戰爭摧殘後的破敗窘境,快速在國際上翻轉,原因就是階段性的改革建設。

第一階段是由「臺灣經濟奇蹟前三傑」:陳誠、尹仲容、嚴家淦,落實農業改革與工業奠基。第二階段則由「後三傑」: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高瞻遠矚主導了資訊業、重工業、與通訊網路智慧產業。

李國鼎先生承先啟後,輔佐前三傑在1966年成立台灣第1個高雄加工出口區,也是世界首創。其成功經驗,引起全球開發中國家倣效,當然,學習最成功的,就是後來同為華人的中國大陸。

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

1970年代臺灣第一次富有之後,執掌臺灣財經發展的官員,不僅沒有趁機享福,反而自覺勞力密集產業的局限,自我發動危機意識,向全球觀望什麼是下一波的產業,其中並有一個十分傳奇性的小故事。

1974年時為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先生,與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約了旅美學人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到豆漿店吃早餐,激發了我國將發展積體電路的政策,後來更由此邁向全方位的資訊、網路、智慧產業。

開啟第二次大躍進

比較當前各級政府動輒耗費鉅資,舉辦建設計畫大拜拜,開啟臺灣第二次經濟大躍進創意的費用,不過區區數十元。

1981年孫先生擔任行政院長,將有關科技事務全交給時為政務委員的李國鼎先生,李先生認為發展尖端產業,必須有個育成機構,所以積極支持工研院的創立與成長,更關鍵的是爭取人才,將當時美國德州儀器的副總裁張忠謀,挖回來擔任工研院長,而張先生也不負所託,後來陸續轉出了世界級的先進公司:臺積電、聯華電…等。

促進臺灣產業歷史大發展的各位先生們,都主管過政府重大投資經費,但全部都是邀請、促成與自己無關的真正適合者經營,造就了王永慶、張忠謀…等傳奇。但他們從來沒有帶上自己、家族的關係,離世時更是兩袖清風。與這個政府的黨國大官、大老透過家族經營政商關係,甚至向企業索股分紅,實為天壤之別。

典型在夙昔

李先生推動工業化之外,也倡導發揮精神文明價值。他發現中華五倫都是強調「自己人」的關係,而提出「第六倫」的觀念,必須發起尊重「他人」的心靈改革。
本人感悟李先生的呼籲,其實存在中華古典智慧中,六藝教育為何以「禮」為首?因為禮就是自己與他人、人與社會溝通交流應有的儀節,所以發文建議將第六倫命名為「群己關係」,李先生也欣然採用。

後來在一個會議上,李先生特地主動向我這個後輩致意。命名其實不算什麼,但李先生向我展示了群己關係的實踐,對我不僅是佳緣記憶,更是具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