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業投資 前景可期(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9/01/06 12:21 點閱 2301 次

當前台灣亟需要新的產業來拉動經濟成長,其中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農漁業,正在刮起新的投資風潮,國外許多大企業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茲、亞洲首富李嘉誠、亞馬遜 、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都投入新型態農漁業領域,「錢」景相當看好,台灣在這方面的投資明顯不足,企業還只是在農漁產品產銷失衡時扮演緊急採購的救援角色。

未來糧食希望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100億,屆時糧食生產需求增加70%,必須採取更有效和可持續的做法來滿足全球需求。而海洋是人類糧食供應的新希望,全球漁業總產量每年超過1.8億公噸,其中水產養殖占50%。

未來漁業的主要增長將來自水產養殖,到2030年將達到1.09億公噸,漁業生產中的養殖漁業占比(現為47%)將在2020年首次超過野生捕撈。由於水產養殖的發展有利於增加魚類供應,減少貧困、促進當地和國際貿易,改善資源的利用,並提供就業機會,成為未來具發展潛力和值得投資的賺錢產業。

隨著科技進步,養殖漁業也從傳統生產模式提升為智慧養殖模式,成為具高度專業化的商業活動,初步估計全球養殖漁業智慧化市場規模超過8億美元,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億美元,遠景看好。

多國投入智慧養殖

以挪威水產養殖業為例,充分運用新技術如:AI技術、物聯網、自動識別系統和衛星定位、大數據等,不僅使養殖漁業生產更安全、更準確、更可持續和更高效地利用資源,降低養殖漁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希望在2020年實現「海洋牧場」,年生產1萬公噸不含化學物質的鮭魚,同時興建全數位化控制的鮭魚加工廠,滿足消費者對食安的嚴格要求。

全球最大養殖漁業生產國-中國大陸為因應未來發展需要,也積極推動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業及深藍漁業建設,透過養殖容量規劃管理,科學開展資源增殖放流活動,降低捕撈壓力,發展多功能、多效應漁業,擴大養殖漁業空間和減少局部污染,讓養殖漁業能健康永續發展。

台灣須重振雄風

台灣傳統養殖漁業曾風光一時,卻因疫病、超抽地下水、污染、天然災害等問題,而沉寂下來,養殖漁業重要性大不如前。傳統養殖漁業靠經驗傳承受天候影響很大,如今新養殖模式正在崛起,同樣給台灣養殖漁業帶來重新出發的契機。

當前台灣在繁養殖技術及IT產業發展上都還擁有相當的實力,可以一搏,關鍵在於如何透過異業結盟並發展介面技術,配合一條龍式的水產品品質安全認證,建構出適合台灣的智能養殖漁業的營運模式,讓台灣重回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