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迷你冷戰」 台灣如何因應?(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9/01/03 11:47 點閱 2228 次

美國前總統卡特投書華盛頓郵報,敦促美國修補和中國的關係,防範兩國形成現代冷戰。相對於美蘇冷戰,當代美中之間正在西太平洋進行著一場「迷你冷戰」包括台灣在內,日、韓、東協國家,甚至是印度,都可能受到影響。

新一代冷戰

外界對當前美中關係多數認為處於「鬥而不破」,也有「既對抗(政治、軍事戰略)又合作(經濟)」的觀點,對照美蘇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對抗、衝突和競爭的冷戰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爆發戰爭,通過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的情勢,有諸多類似之處。

這場冷戰對台灣的意義在於,華府和台北希望維護現狀,而北京則希望能夠改變現狀─一個由美國在二戰後界定的西太平洋海洋秩序。因此,對台灣而言,處於美中戰略競賽的中心點,可能帶來從政治、軍事、經濟到社會的全面性衝擊。

政治上,兩岸如何維持現狀,又不被迫必須在「親美和中」或「和美抗中」選邊站;軍事上,中國不斷發展軍備,以及台灣軍事採購的困境,兩岸軍力彼長我消;經濟上,過去過度倚重中國大陸市場,若北京祭出緊縮經貿政策,台灣的經濟成長將更為趨緩;社會上,台灣主體意識興起,直接影響政府的兩岸政策走向。

無從迴避的難題

美中雖然經濟上有共同利益,但意識形態的對立,美國沒有放棄包圍中國的亞洲戰略,未來可能引爆美中戰爭的火藥桶,包括南海、朝鮮半島和台海。北京必然會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持續施壓民進黨政府,因此,這將是未來蔡英文總統無從迴避的難題。

蔡英文總統呼籲中國,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必須尊重2300萬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處理兩岸之間的歧異;也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並為兩岸交流建立民生、資訊安全和民主3道防護網,若能在2道防護網之下提出更具體的做法,或許能讓台灣「趨吉避凶」。

台灣如何因應?

美中是否會從「冷戰」轉向實質衝突的「熱戰」,有以下幾個關鍵政治舉動或要素:一、蔡英文總統對兩岸「九二共識」的全面否定,以及不論是獨立公投或修(制)憲的政治行動,台灣走向「法理台獨」,北京以「反分裂國家法」的大義名分攻台。二、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中共習李體制崩解,北京進行新一波權力鬥爭,則民族主義高漲,用對外的衝突,化解內部矛盾。

三、美國政府對中國在西太洋擴張,以及挑戰美利堅霸權的反制力道,將直接界定衝突的本質。四、中日之間因釣魚台主權爭奪戰引發軍事衝突,在美日安保條約的保護傘下,美國一旦出手協防日本,就可能引爆戰爭。

民進黨政府「親美遠中」的政策思維,具有戰略上的風險。隨著中國在南海部署更多攻擊性武器,而美國在南海「自由航行」的次數和規模也升級,美中若持續在南海爭奪海權,演變成擦槍走火或意外交火的情況,台灣是否做好捲入美中熱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