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出生率下降、導致人口結構少子化,自1990年代起配合教改政策、廣設大專院校衍生的高教市場供需失調後遺症逐一浮現。
10間碩博士班無人註冊
教育部日前公布107學年度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150餘所大專院校中有8所私校新生報到率低於6成。其中有3校的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且連續兩年新生註冊率低於6成。
公立大學同樣未能免於少子化衝擊,有16所公立大學新生註冊率低於9成,這些新生註冊率較低的公私立大學共同特徵為:多屬成立時間晚,或校址偏遠,或原為技職專科學校改制升格。某些國立大學新生註冊率甚至低於老牌私立大學,新生註冊率低落現象更蔓延到博士班,台大、成大、清大、交大等歷史悠久公立大學,共計多達10間研究所博士班新生註冊率掛零。
自行減招 美化數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某些學校唯恐被教育部強制調整,索性自行減招,以美化新生註冊率統計數據。少子化對台灣高教體系衝擊,遠比帳面統計數字呈現的嚴重得多,未來大專院校招生不足情形只會更嚴重。
1990年代的錯誤教改主張廣設大學,對今日台灣高等教育市場供需失衡問題難辭其咎。首先,大學錄取率逼近100%,各大學多半為求生存、飢不擇食、寧濫勿缺的招生做法,視學生為衣食父母,以致於對學生知識水準乃至品行把關放鬆,使大學生素質一落千丈,不僅連帶拉低碩博士水準,也拉低就業市場大專學歷以上就業起薪行情。
再者,大學數量供過於求,導致學費降低,也使各公私立大學教授薪水無法調昇,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水準與他國乃至與對岸相比,已低到慘不忍睹。不僅學校難延聘優秀學者任教,甚至使中壯年齡優秀學者選擇跳槽他國乃至對岸大學任教,不僅使台灣的大學競爭力下降,也使本地大學生乃至博碩士生水準下降現象雪上加霜。
各大學需自力自強
筆者以為,高等教育屬性和大學經營管理雖偏向非營利事業,但仍須重視投入與產出之成本效益比。表現不好招生率低、校務營運管理績效不佳的私立大專院校(公立大學亦然),教育部宜輔導其儘早退出高教市場,但可以改善的學校,也宜協助使其校務重回經營發展正軌。
對於目前仍躺在立法院的「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筆者誠盼立法院列為優先法案審議完成立法程序,使教育部與身為政策首要利害關係者的各公私立大學校務經營發展決策更易於依循。各公私立大學亦須體認少子化趨勢不可避免,尤須自立自強,不能坐待政府紓困。
除了持續致力國際化加強招收外籍生,不僅宜整併現有科系朝小而精方向轉型圖存樹立自身特色,更宜提供學子良好教學品質,加強推動產學合作與提供學子跨領域、學門選修之推廣教育課程,協助學生畢業後能學用合一,不致淪為高不成、低不就、學非所用、與現實社會或就業市場脫節的高等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