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量興建水壩 不利於環境保護

莊瑞萌 2018/11/07 17:38 點閱 13417 次
研究人員認為,興建水壩的成本也應納入日後拆除成本在內。(Photo by mariordo59 on Flicker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研究人員認為,興建水壩的成本也應納入日後拆除成本在內。(Photo by mariordo59 on Flicker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開發中國家興建水壩,將對環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美國1所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正在非洲與亞洲方興未艾的大型水壩興建案,對於環境的破壞將遠超過於其所帶來的利益,當地政府應該採取較不具破壞性的技術,才能達到提供在地電力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

據《BBC》報導,全球水力發電佔再生能源發電71%,對於許多國家發展有重要地位,但從1960年代以歐洲與美國水壩興建達到巔峰後,興建案就開始下降。目前水力發電僅佔美國電力來源6%,而且由於具備危險性及低經濟效益,歐美每年拆毀的舊水壩多達數十座,反觀亞洲與非洲國家目前規劃中的水壩則多達數千座以上。在開發中國家,興建或規劃中的水壩就估計有3,700座。

對此,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莫藍指出,原因在於政府只看到便宜電力的願景,卻未計算整體環境與社會成本,「他們擘畫1個美麗的好處願景,但這些根本無法實現,成本卻在日後由社會承擔。」

他以巴西2座5年前完工的水壩為例,由於氣候變遷因素,目前預估僅能提供少許電力。除此之外,雖然非洲剛果河大因加水力發電廠供電量估計可達到目前非洲生產總電力3分之1以上,但供電對象卻是企業。莫藍表示,「超過9成電力是輸往南非採礦業,剛果人民並不會獲得電力。」

據《SciTech Europa》報導,這次報告也指出,河道內渦輪(instream turbine)技術是生產水力發電的替代選擇,因為該技術對於環境的破壞不會像傳統水壩一樣具破壞性。河道內渦輪技術並不會在河中築堤壩,而且可提供當地社區能源、維護健康河川生態以及不會動用安置與其他社會成本。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