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報導】在香港耗資千億元興建、施工期長達9年的大型基建設施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吸引不少香港、中國珠海及澳門三地民眾,抱看熱鬧的心態試用。不過,首天通車的成績卻不似預期,只錄得2000多架次車輛使用大橋,僅達三地政府當初預測的37%。
港珠澳大橋24日早上9時正式通車,三地多間跨境巴士公司及旅行社均有舉辦「首發團」,接送民眾穿梭,大橋似為旅遊業帶來商機,例如開通首日便有逾80個首發團經大橋出發到珠海等地,下月經大橋出發的美食3天團亦告爆滿。有來自內地中山的旅客,專程經大橋到香港旅遊,以感受這個世紀工程。
不過,大橋首天的使用量卻其實並不理想,正式通車後首13小時,只錄得2305車次使用大橋,即每小時177架次,僅達三地政府在2008年時預測的37%。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24日在大橋香港口岸巡視後表示,大橋開通初期需時建立人流,「任何大型基建開通初期,人流都會比較少」,並估計今日將有3萬名內地旅客通過大橋到港觀光,「我們的(人流)估算是從今天到2030年,那數據跟今天相距十多年」。他指,其間經濟數據等可能有變,故數據只可作參考,最重要目的是提升大橋使用量,和確保香港及大嶼山交通暢順運作。
然而,如果按陳帆的說法,其實三地政府最初的估算下,在2030年時大橋的使用量是會出現增長的,屆時平均每日車流量有3.3萬架次,客流量有17萬人次,雖然及後下調目標,惟仍設定了每日有2.91萬架次車流及12.6萬人次的人流,換言之,首天的情況,是僅達未來長遠目標的十分之一。
現實是,港府把大型基建工程的成效目標嚴重跨大並非首次,同樣是在近期開通的廣深港高鐵,通車多日卻從來沒有一天的客量達至運載目標,由於這些基建的使用率如果不足,不單不能帶來預期的外圍經濟效益,還會令項目本身難以跟營運達致收支平衡,以至最終能把建築費用收回,結果便是令公帑白白浪費掉,這亦是香港民眾近年對港府大額投資作工程時的不滿原因,難以信任港府提交的評估數字,認為港府為推動項目,對港府提交的數據真實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