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新媒體悲歌? 區塊鏈平台興起(邱慕天)

邱慕天 2018/04/12 19:00 點閱 9810 次
將作者、讀者、投資人一同納入區塊鏈社群,透過「創作、評論、下注」投資賺錢的虛擬貨幣玩法是最多的市場應用。(photo by Twitter翻攝)
將作者、讀者、投資人一同納入區塊鏈社群,透過「創作、評論、下注」投資賺錢的虛擬貨幣玩法是最多的市場應用。(photo by Twitter翻攝)

2018年可望是「區塊鏈媒體」在中文世界打響知名度並大張旗鼓的一年。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存儲運算系統,區塊鏈目前最引起市場應用的倒還不是「po.et」這樣的版權認證和智財保護功能,而是把作者、讀者、投資人一同納入區塊鏈社群,透過「創作、評論、下注」投資賺錢的虛擬貨幣玩法。

對加密貨幣具有高度期許的媒體人稱,加密貨幣透過制度設計回饋方式,將能一舉突破「強調極端或聳動」、「回音室/同溫層」、「優質原創內容回報率低」的新媒體困境。換句話說,區塊鏈媒體意在為「優質」媒體內容,尋找可被市場鑑別的經濟活路。

在評估區塊鏈的潛力之前,該先探究當前的新媒體困境為何存在?又為何不能透過既有媒體技術和策展人的意志突破困境?

發行量vs. 點閱量

經過了幾年的討論,媒體人大抵得出新媒體困境的4條死亡公式:一、媒體點閱量無法換廣告收益;二、閱聽人對聳動和劣質內容點閱成癮;三、閱聽人時間和注意力有限;四、高成本高品質內容被劣幣逐出市場。似乎只要能改變前三條式中任一,結果就會不同。

關於公式一,在紙媒時代也存在發行量換廣告收益的模式。但發行量與點閱率的差別不小:發行量反映了讀者對一間新聞雜誌社的內容較長期的承諾和信任,點閱量卻可能出自讀者對單一內容的選材、甚至只是標題的衝動好奇。發行量由「付費讀者」成就;點閱量則多由「看免錢的吃瓜群眾」堆疊。廣告商可事先判定新聞雜誌社接下來的發行對象,網媒的點閱量則常讓人事後跌破眼鏡。

換句話說,今日新媒體誘發「點閱量」的方式,乘載了許多與傳統媒體衝「發行量」不同的新觀念。

A

圖說:紙媒發行量由「付費讀者」成就;網媒點閱量則多由「看免錢的吃瓜群眾」堆疊。(photo by wikimedia)

網媒提高用戶參與度

一般而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差別不在於技術,而是「社群」;網際網路功能普及,賦予了媒體利用內容打造(虛擬)社群的潛力。社群是互動性的、雙向(甚至多向)而即時的,諸如分享、評論、贊助、打分、視覺聽覺或動手體驗;於是用戶的參與成為「媒體內容」的養分,甚至是將內容拼湊完整不可或缺的拼圖。

在新媒體社群中,舉凡直播間的刷屏熱度、網路新聞的轉發量、評論數,「參與度」是社群熱度最重要的成功指標。與其說閱聽人對聳動和劣質內容點閱成癮(公式二),不如說大多在新媒體「成功」的內容經營者,都十分刻意地「降低參與門檻」以及「讓閱聽人覺得自己很聰明」。

B

圖說:高數字的點閱量可能出自讀者對單一內容的選材、甚至只是標題的衝動好奇。(photo by pixabay)

操作群眾參與心理

熱門的直播主更是深諳此道,從最基本的對聊天室「有求必應」,到刻意讓自己被觀眾起鬨「鬧得不要不要的」,愈是表現得自己可以被(遠端敲著鍵盤的陌生大眾)「控制」、被撩撥情緒,就愈能激發受眾付費參與(斗內)的行為。

只是同樣手法使用在新聞界,便會引起了專業倫理爭議和品質下滑問題。為了降低門檻到大眾都能參與,新聞記者開始傾向報導網紅愚蠢的發言、荒唐的社會事件,或編輯台將公眾人物的發言濃縮成爭議或愚蠢的下標,以致於高中生都能看出不對勁,留下「我一個高中生都比妳蔡總統有治國觀念」這樣的回應。

因此,閱聽人並不是對聳動和劣質內容點閱成癮,反而是想要透過(低門檻的)參與來「導正視聽」、「消滅」他們看不順眼或認為邏輯不通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既然是媒體精挑細選刻意大量製造的,當然也就沒有「導正」或「消滅」得完的一天。

反之,讀者自以為聰明的各種分享和批判,才是這類愚蠢內容壯大的關鍵。更別說世界上多的是諸如「你看到的舞者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呢?」「這是件黑藍還是白金色洋裝?」見人見智的議題,只見多數媒體樂於挑動大眾對立的神經,唯恐天下不亂好發「(言論)戰爭財」;使得有研究分析精神,安置社會歧見脈絡的「和好型媒體」更顯得珍稀難能。

C

圖說:網路媒體讀者自以為聰明的各種分享和批判,是這類愚蠢內容壯大的關鍵。(photo by pixabay)

當讀者變成策展人

區塊鏈媒體的概念,依然是社群。把它當成是每個人都帶著「虛擬錢包(信用卡)」來瀏覽,這個虛擬錢包就是大家從零開始累積的「虛擬貨幣」。這個貨幣(信用)會隨著用戶每一次發文、評論、讚賞等行為而累積,而它對應真實世界(例如:美元)的匯率會隨著它在網站的流通率愈來愈高、網站的市值飆升(社群壯大)而水漲船高。「虛擬貨幣」有一天可能就能兌現。

因為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資料分散在用戶主機,而不是中央伺服器)存儲並且加密的技術,它被認為遭盜用和洗錢的風險很低。然而使用在社群媒體上,也挑戰著它將如何刺激足夠廣泛而頻繁的用戶參與,卻同時避免垃圾內容洗版「蹭幣」。

就以在美國上線2年部落依稀成形的steemit為例,有別於只要閱讀、評論跟分享就能「壯大」一份IP(媒體內容)的價值,它還納入了加權投資、推播的概念在互動性裡頭。每個媒體在上面都是一個必須吸引讀者追隨的頻道,而「加權策展人」的前期灌溉扮演了關鍵角色。

「加權策展人」是投資了真錢在網站,使自己的評論和策展權重是一般免費用戶數倍的人。每份IP(媒體內容)值得多少錢(虛擬貨幣),端賴於它得到大眾讚賞的表現;而作者、推播分享者、評論者都能拆分其中的回報。因此對於花了真錢在網站上的加權策展人來說,他理當會努力幫大眾篩選認真完成、有可看性的內容,這樣自己的虛擬貨幣累積才快。

這代表在區塊鏈社群中,媒體不再能單單透過討罵、引戰來獲得經濟報酬,因為每個擁有虛擬錢包的用戶都是策展人、投資人,放任吵成一片的引戰論述不會有價值,反而能「服眾」品質才能為王。

媒體=娛樂?知識?

新媒體的前期嘗試,幾乎已注定媒體以製作「大眾認知下限」的內容來變得「大眾」,而且也似乎唯有等到這個下限提升時,媒體內容水平才會提升。但區塊鏈媒體則不啻是一個走在大眾「認知和審美品味可及的上限」生產內容的冒險。

只是針對死亡公式三:「閱聽人時間和注意力總是有限的」,有多少的閱聽大眾願意離開目前新媒體的釣餌,跟區塊鏈媒體一起經營累積智慧財產的新遊戲呢?這恐怕除了取決於區塊鏈媒體「好不好玩」之外,還視乎社會整體的究竟是在媒體上尋找娛樂、存在感,還是只取知識乾貨。

不久前有研究發現,比起只讀網媒的人,台灣有閱讀紙媒習慣者,反而有較高的線上與線下參政表現。可見得獨活於網路社群,未必能有助於深化社會的公共生活。

區塊鏈媒體又會如何呢?可預見這會是一場人性和資源分配的搏鬥。在每一種媒體技術的主導時代,不同的需求被滿足和強化;而新技術的到來,將給我們新的分眾、新的期待。